现如今,非遗文化到底有多让人上头?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5800亿元,2025-2030年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18%增速,到2030年将有望突破1.2万亿元。同时,90后、00后占比超60%,成为消费主力,非遗正在走进年轻人的审美、社交与日常消费之中。
泉州簪花风靡全国,打铁花为中式浪漫代言。无论奢侈品还是快消品,诸多品牌争相牵手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上,每天有数万场非遗民乐直播,从最具国民度的古筝、二胡到颇为小众的绛州鼓乐、壮族天琴,都重新拥有被观看、被追随的机会。
![]()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华为音乐与中国唱片集团计划于11月底正式上线“古韵新声”系列专辑《幻境》。11月6日,在华为悦彰及音频新品技术沟通会上,《幻境》中的3首曲目以抢先试听版的形式首次向业内公开。它既是一场音乐呈现,也是一种关于非遗如何在当代重新被听见的大胆探索。
非遗活化,鲜活的“活”
这张专辑的背后,华为音乐和中国唱片集团集结了极为扎实豪华的创作与制作阵容。
不仅集结了古琴演奏家赵晓霞、阮咸演奏家冯满天、二胡演奏家马向华、古筝演奏家苏畅四位顶尖国乐艺术家,华为音乐和中国唱片集团更邀请到由作曲家刘思军领衔的作曲团队,以及拥有奥运会、央视晚会、院线电影音频制作经验的庞岩、江松松等后期制作团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塑造新的感知维度,展开一场跨越时间与审美语境的听觉实验。
![]()
在鸿蒙5及以上的华为音乐中,每首曲目均可开启超高清音频或空间音频,确保这些非遗音乐的先锋表达能够原汁原味进入听众耳朵。而本专辑更是为华为FreeBuds Pro 5悦彰耳机进行了深度匹配,能将上述音频优势彻底激发,让你在澎湃动态、开阔声场与逼真细节中,感受听感的全面升华。
![]()
比如,江湖人称“阮痴”的冯满天演奏的曲目《曙光》,第一声泛音像从阮咸中自然苏醒的吐纳,随后以层层铺展的声线构建空间感,让听者仿佛置身于静默与期待交织的氛围中,像是有光影缓缓渗入。这种“曙光丝丝缕缕”的意境成为曲目的精神底色,赋予听者一种既平和又愉悦的心理感受。
在编曲上,《曙光》并未将阮咸置于中心位置,而是选择将其音色融入整体声场,旋律起伏克制,内部节奏缓慢生长,听起来像是在黑暗中满满苏醒、确认轮廓,再逐渐向光亮开放。让人惊喜的是,作品中还能听到拨弦落点的轻微摩擦、泛音之间的细小振动,这些并非简单装饰的细节,构成了音乐真实与生命力的来源。
与《曙光》风格迥异,另一首试听曲马向华的《炫》则以大动态的呈现方式,让人听来酣畅淋漓、跌宕磅礴。
编曲层面,《炫》以直接、紧绷、带有金属光泽的声音切入,二胡在这里被演绎得细密、锐利,音色带有锋刃般的张力,构建了一种层层推动的立体声场结构。弦乐组提供底层的持续纹理,铜管组不断加压情绪,中东打击乐及中国大鼓负责建立节奏能量的骨架,而电子合成音则像是空气的震颤。各声部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彼此环绕、互相牵引,让能量不断向前推移。
![]()
直到中国大鼓低沉而宽阔的鼓点落下,全曲空间瞬间被打开。此前积累的能量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像是二胡与现代编曲、电子音色和打击乐融合下的好莱坞大片,每一次旋律的推进,都像雷霆在空间中轰鸣,带来既宏大又细腻的听觉震撼。
而第三首暂未公布名称的神秘曲目,则由古琴演奏家赵晓霞与电子制作人SoulSpeak共同完成。古琴与电子音色交织、相互牵引,不再呈现传统古琴的静、远、清,而是带上一层细微的迷幻色彩,形成一种介于古意与未来之间的声场结构。
![]()
这首作品的核心并不在“对比”,而在“融合”。古琴的泛音、呼吸式节奏与余音尾部的空间感,被电子音色重新裹挟、延展,呈现出一种缓缓推进的时间感。听感上,让电音与古琴共享一条声音肌理,在相互靠近中建构新的音色轮廓。
所以说,《幻境》的意义并不止于好听,更指向了一种关于非遗音乐如何真正进入当下的可能性。非遗的活态传承,理应不再是远观的、陈列式的,而是可被直觉感知、被身体接受、被日常所吸收,鲜活地浸入在生活中。
非遗音乐的新叙事
虽然非遗文化受到广泛追捧,但如何讲好“非遗”故事依旧是一道难题。从浓烈的中式红色,到龙凤呈祥的传统印花,再到《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民乐金曲,在人们熟悉这些经典元素的同时,也对其创新表达报以更高期待。
而华为音乐的数字传播形式,为非遗音乐传播提供了新叙事。在内容端,不再停留在“档案馆式”的采集与留存,而是持续联动行业头部的制作人、音乐人进行持续更新与再创作;在技术端,空间音频和超高清音频还原让非遗器乐本身得以真实呈现,打造高品质的沉浸式听音体验;消费端,打造出有一批有审美、有品质的非遗音乐品牌,进入当代人的听歌场景、社交语境。
而此次华为音乐与中国唱片集团合作推出的专辑《幻境》,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的水到渠成。在专辑制作过程中,双方共同邀请了顶尖的国乐艺术家、作曲家、后期工程师等参与,以四种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琴,二胡、阮咸、古筝)为原点,打造了这张集非遗、融合、创新于一身的试音专辑。在此过程中,《幻境》通过把“古韵”转译为“可听、可感、可分享”的现代音乐语言,推动了非遗音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
而在《幻境》专辑推出之前,早在 2024 年,双方便达成深度版权合作。其中,中国唱片集团作为唱片业“国家队”,长期承担着民族音乐的采录、保存与出版工作,掌握着数量可观、价值独特的民族音乐母带资源;而华为音乐则在非遗音乐领域中持续深耕,通过全曲库超高清音频、空间音频等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如何让传统声音在当下焕发新的听感与表现力。
![]()
当千年文化资源遇上能够塑造当代听觉体验的技术系统,二者的关系不再停留于“授权与使用”,而是一次从声音保存到浴火重生的共同创作。专辑《幻境》既承载着传统音乐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纹理,又通过现代声音设计手法打破古今界限,使非遗音乐不再只是被观看、被记述的文化符号。
![]()
在此之前,华为音乐还推出了“非遗寻音计划”。该计划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6项音乐类项目为线索,围绕古琴、昆曲、长调等展开叙事,每一期不仅讲述一项非遗的历史、传承与情感脉络,还辅以全曲库超高清与空间音频技术,使用户在沉浸式体验中“听懂”非遗。
比如,在介绍木卡姆艺术时,华为音乐并未从抽象知识切入,而是从大众熟悉的刀郎作品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喀什噶尔胡杨》入手,引导听众自然而然走入弹拨尔、艾捷克、都塔尔等木卡姆乐器的声场,再以音乐去触碰新疆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千年史诗;在蒙古长调专题中,既有杭盖、HAYA等草原乐队的当代创作,也保留了草原老艺人们原生态的呼吸与辽阔。
![]()
“非遗寻音计划”的巧妙之处正在于此:它借给我们一双耳朵,让声音带领我们从宏大的文明史,走向民族、地域,再走进家庭记忆,直至抵达个体心灵。正因如此,该计划也获得了2025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年度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项目”荣誉,成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保护的标杆案例。
同时,华为音乐还在端内设立了非遗音乐专区,并携手瑞鸣音乐推出“中国音乐地图”,系统性上架200余种民族乐器音源与上千首国乐作品。这意味着,非遗音乐正在从博物馆、文化馆等相对封闭的文化场景,走向更开放、更日常的公共文化消费空间。
![]()
通过技术、内容与聆听场景的贯通,华为音乐所做的并非单纯的数字化存档,而是为非遗在当下重新构建“可被聆听”的语境。文化的延续从来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媒介、技术与审美的变迁而不断生长,找到新的表达形式与感知方式。
那些古老而细腻的声音,由此不再被尘封于典籍或舞台,而是重新回到耳边、生活中,成为能够真正触达人心的力量。毕竟只有不生僻,非遗才有生息。
结语
行文至此,不禁想到阮咸演奏家冯满天的故事。
他之所以多年坚持弹阮、做阮,是因为这种在唐代盛行的乐器自明清以后逐渐式微,一度失传。20世纪,复原工作多数只能依据敦煌壁画、唐墓俑造像及少量黑白照片,历经近二十年的探索、试验、推翻与重来,冯满天才重新找回理想中的“古阮之声”,让当代人得以再度听见唐音回响。
然而,五千年历史中丰富多样的非遗,远非单靠个体的执念就能延续。要做好非遗的传承,需要有更多的人接力和平台托底,将传承者的“单兵作战”带向“体系化发展”。
这也正是华为音乐正在做的事:用平台和技术为这些孤独而重要的艺术赋能。无论是重新制作、跨界改编、当代表达,还是为非遗音乐打造更友好的聆听场景、传播路径,华为音乐都在通过技术赋能和鸿蒙生态的加持,在整个价值链上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
正是如此,专辑《幻境》才值得期待,它让古老之声不再孤独,让传承者不再独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