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最近曝光了一组让人倒吸凉气的数据。英格兰121家NHS公立医院里,能按时给癌症患者开始治疗的只有3家。
这意味着剩下的118家医院都在拖延患者的救命时间,按照NHS自己定的规矩,从怀疑得癌症到开始治疗,最多62天。
可现实是,大部分患者根本等不到这个时间点就开始了漫长的煎熬。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癌症治疗每拖4个星期,患者的生存率就要掉10%。这不是小数字,这是实打实的生死线。
![]()
保罗2024年1月做了第一次活检,查出来是结肠癌。按理说应该马上安排治疗,结果他等了整整一年。期间他不停打电话、发邮件,医院那边就是没回音。
直到2025年1月才有人搭理他,2月才做上手术。等做完手术一查,已经是三期了。保罗自己也说,如果早点治,可能根本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这种情况在英格兰不是个例。
BBC的调查团队翻遍了2024年9月到2025年8月的数据,发现NHS定了三个指标:75%的疑似患者要在28天内确诊,96%要在31天内开始治疗,85%要在62天内走完全流程。结果呢?将近四分之一的医院一个指标都没达到。
![]()
BBC记者跑到医院内部去看,发现问题一堆。MRI机器动不动就坏,放疗设备老得不行,全科医生转过来的病历经常找不着,人手不够导致预约说取消就取消。
伦敦的Royal Free NHS Trust排名倒数第13,记者去拍摄的时候,手术室空着一整天,原因是患者没收到确认信。
这家医院的放疗主管说得很直白:"我们的设备太老了,根本没法提供像样的服务。"他们年初就向政府申请买新设备,结果被拒了。
大型癌症中心的压力更大,小医院处理不了的复杂病例全往大医院送,大医院本来就积压了一堆历史遗留的等候名单,现在更是忙不过来。
英格兰只有三家医院达标,BBC专门研究了这几家医院怎么做到的。
![]()
有个50多岁的前列腺癌患者Paul,诊断当天就见到了外科医生和肿瘤专家,马上定了治疗方案。他选的是机器人手术,创口小恢复快,住一晚就能出院。这样床位周转快,能接收更多病人。
这家医院还搞了个全英国第一个"居家化疗"项目。患者Josephine Hoskins现在可以在家自己打化疗针,不用老往医院跑。她说这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医院腾出来的名额能给更需要的人用,一举两得。
英国政府承认等待时间确实太长了,说要加大投入。卫生部的人表示,癌症服务已经是NHS未来十年计划的重点,要建更多社区诊断中心,延长晚上和周末的门诊时间,还要拿出7000万英镑买新的放疗设备。
但独立智库Nuffield Trust的专家Sarah Scobie不太乐观。她认为在现在的财政状况下,想大幅度改善等待时间"几乎不可能"。缺钱、缺人、缺设备,NHS已经自顾不暇了。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这个情况也不是孤例。
根据近期国际卫生组织的报告,许多发达国家的公立医疗系统都面临类似挑战。设备更新跟不上、医护人员流失、行政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在多国都存在。
但英国NHS作为曾经的全民医疗标杆,如今的困境格外引人关注。
![]()
BBC的数据分析覆盖了NHS英格兰官方公布的所有癌症等待数据,按照62天这个关键指标给各个医院信托排了名。
Timothy Hanna博士是全球癌症研究的权威专家,他说这种大面积的延误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英格兰医院的"新常态"。
等待时间本来是为了救命设定的底线,现在反而成了大多数医院达不到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达标的医院并不是资金最充足的,而是在管理流程和设备使用上下了功夫。
比如使用机器人手术减少住院时间,推广居家化疗释放医院容量,这些创新做法都是在现有条件下想办法提高效率。这说明钱不是唯一的问题,怎么用好现有资源也很关键。
国NHS的癌症治疗危机,暴露的是公立医疗体系在资源紧张时的困境。118家医院达不到标准,不是医护人员不努力,而是系统层面出了问题。
好在还有3家医院证明,通过改进流程和创新方法,在有限条件下也能做得更好。希望这些经验能推广开来,让更多患者不用在等待中煎熬。
医疗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方向对了,总能一步步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