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自己回到高三,惊醒后发现身处大学早自习教室。”一位大学生的调侃,道出了如今大学校园的普遍现实。
“早上六点半跑操,七点早自习,晚自习上到九点,回宿舍还要面对查寝。”一位大一新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这真的是大学吗?我感觉读了个‘高四’。”这条帖子迅速引发共鸣,评论区变成了大型“诉苦现场”。
早自习、晚点名、熄灯查寝、跑操打卡——这些本该属于高中的记忆,如今正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日常。随着“大学高中化”现象蔓延,那个被高中老师描绘的“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美好图景,正在一代代学子心中彻底破灭。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现实困境:从“大学就轻松”到“高四”的残酷转变
“再坚持一下,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句几乎所有中国学生都听过的话,可能是教育史上最大的“善意谎言”。
当学生们满怀期待地踏入大学校园,看到的却是高中生活的翻版甚至加强版。有大学生在网上晒出自己的课表:每周课时动辄40多节,从早上排到晚上,加上早晚自习,比高中时还要忙碌。
![]()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有的教室安装了高清摄像头,专门查学生玩手机和抬头率;有的学校强制学生记笔记,期末还要上交检查;还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熄灯制度,仿佛回到了高中宿舍。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鲍威的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平均每周课内外学习时间总量达39.6小时,其时间配置占比为72.3%,远超美国高校的28小时总学习时间。
02 背后推手:焦虑转嫁与责任错配的恶性循环
大学为何会走向“高中化”?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学校角度看,“不出事”成为管理的第一要务。早自习、晚点名、熄灯查寝,无不是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有辅导员直言:“如果不这么管,学生一出事,板子就打到学校身上了。”
![]()
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在倒逼学校加强管理。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硕旺指出:“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考研几乎成为本科生提升学历、改换学校门庭的唯一可选道路,这势必导致研究生考试的高考化。”
家长们也在这场“共谋”中推波助澜。一位教育工作者透露,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即使孩子上了大学,这种焦虑依然存在。于是,家长群通报成绩、请假需家长手写证明等现象屡见不鲜。
![]()
这种责任错配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规则上是成人,心理上仍是巨婴。学校与家长把责任边界模糊成一张温情的网,看似保护,实则剥夺了学生第一次为自己全权负责的机会。
03 连锁反应:“高大衔接班”与绩点竞赛的怪圈
随着大学管理的高中化,一条新的产业链应运而生——“高大衔接班”。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补习机构内,一群准大学生们正埋头苦学英语四六级、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刚刚经历高考洗礼的学生,还没踏入大学校门,就提前进入了“大学备战状态”。
![]()
这类衔接班收费不菲。以某机构推出的“定制VIP课程”为例,单价高达1300元/小时,最低购买标准是10小时。这意味着,仅一门课程就要花费上万元。
补习机构的营销话术极具诱惑性:“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打破挂科魔咒,提前锁定保研、奖学金”。这些话术精准击中了准大学生家庭的软肋,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掏钱。
![]()
而进入大学后,新一轮的绩点竞赛又开始了。对此,北京大学在2024年试点取消绩点制,改用等级制考核,被视为缓解该现象的尝试。
04 学生心声:在严格管控中失去的成长空间
面对大学的高中化管理,学生们普遍感到窒息和失望。
一位豆瓣网友吐槽了大学的种种乱象:“学校通知上面说要身份证照片‘审核成功’,但其实程序显示有‘审核合格’和‘采集成功’。我问老师到底要哪个,他根本听不懂我说什么,还说‘审核成功’不就是‘审核合格’吗?”
类似的行政低效并非个例。该网友还透露,学校曾因临时装修,让学生回家呆了两个半月,然后还没装好就开学,导致学生需要先住临时宿舍,来回搬了好几次。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高中化管理正在剥夺学生试错和成长的机会。东南网评论员许华凌、左崇年指出:“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缓冲期,要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与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精神。”
而现在,许多大学把资源投入到查寝、打卡等表面工作上,而非学业预警、心理支持、就业指导等真正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方向。
05 破局之道:在“管”与“放”之间寻找平衡点
解决大学高中化问题,并非简单地放松管理,而是要找到“管”与“放”的平衡点。
湖北日报评论员杜宇慧认为,大学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没有标准答案,却孕育千万种可能;没有固定路径,却需要自我定义方向。这种逻辑更复杂,也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貌。”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叶志明提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新生入学后有1~2周的适应性训练期,高校会引导学生探索在大学该怎样学习、生活、做规划以及自我管理时间。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也建议:“对于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来说,要在给他们自主时间的同时,对其进行充分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对学生而言,也需要调整心态。正如一位高校教师所言:“如果可以保持当下的心灵平静,且在未来不反复懊恼和悔恨,那么任何一段时光都是值得的。”
有研究显示,中国大学中,面临学术性适应和社会性适应障碍的新生比例分别为14.9%和9.3%。这一数据凸显了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但解决之道,绝非将大学变成高中的简单延伸。
大学不是高四、高五、高六,而是通往成人世界的最后一座桥梁。当我们用高中化的管理方式去束缚学生,实际上是在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担当、善于抉择的能力。这需要学校敢于把“后果”还给学生,家长敢于把“决定权”还给学生,学生敢于把“失败”扛在自己肩上。
毕竟,人生的考场从来不止一个,而大学可能是成本最低的试错场。在这里学会独立行走的学生,才能在进入社会后跑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