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舆论最近又热衷一句话:如果战争逼近,中国可能没多大胆量出手。我看这话有点意思,也有点故意把历史当作橡皮擦。作为混迹军闻多年的我,见得多了,听得也多。把目光拉回到几十年的实绩,不难发现一个简单事实:中国在触及主权和领土红线时,从来不是嘴上说说的国家。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打了两年多,把来势汹汹的敌人顶回去,守住了东北那片关键地带。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战事从10月20日开始,11月21日收兵,行动利落,没有多占一寸他国土地,目标只是让对方明白边界不能随便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2月17日出动,3月16日撤回,目的是教训入侵者,恢复边境秩序。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军事决断,跟“胆小”二字不搭边。
![]()
![]()
再把镜头调向西方那些以“人道”“民主”“规则”为名频繁出手的国家。我不是在唱反调,我在比对事实。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主导的联军空袭伊拉克,空袭中有报道指出投放了大量贫铀弹,当地工业遭毁,后续辐射问题让普通民众付出沉重代价。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整整78天,贝尔格莱德被炸得伤痕累累,错误打中中国使馆造成三名记者牺牲。2001年对阿富汗的长期介入,从9·11后出动,到2021年匆匆撤军,留下的是城市废墟和大批难民。2003年伊拉克战争动因被后续事实质疑,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未找到,反倒带来持久的不稳定。2011年叙利亚局势恶化后,美国从2014年起以打击恐怖组织为由展开空袭,很多观察者指出资源和地缘利益在其中占了分量。把这些前例摆在桌面,有个显眼结论:战争往往不是单纯的道义之举,背后有更复杂的战略和资源考量。那种把战争等同于“勇敢”的说法,未免单薄。
![]()
![]()
再说“胆量”这事本身。我常跟同行开玩笑:敢不敢打仗,不在喊话,而在部署、后勤、政治意志、国际法支持和撤出方案上。能把问题做成限定目标、短时间内收兵、不引发长期占领和人道灾难,这就是高级别的军事与政治智慧。祖国近年军队现代化推进明显,高原边防已有无人机常态巡逻,南海舰队演习频繁且专业化。这些动作不为秀肌肉,是在把防御链条和战略威慑织紧。不挑事,但事儿来临就顶得住,这句话并非口号,是我在多个战史节点里看到的现实。
![]()
对那些把中国描绘成“不愿亮剑”的声音,我常用下列问题反驳:要是打仗真只是为了表演气概,怎么解释历史上三次重大出兵都有明确限度和撤军时间?要是打仗真只是为了正义,西方那一连串介入看上去就不那么“清白”。我并不是在为某一方开脱,我在指出衡量国家意志的正确方式。勇气不是把所有风险都扛上,而是把风险估清楚,把代价算明白,留有退路还把国家利益守住。
![]()
![]()
往前看,军事手段是一条备选路径,不是首选。外交、经济、区域合作,像“一带一路”和金砖框架,是现实的软实力运作,它们在很多问题上能把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可我也很清醒:软实力无法代替必要的硬实力。和平是目的,实力是保障,这句我常在稿件末尾写。对外要有耐心和智慧,碰到根本性冒犯主权的挑衅,必须以现实手段回应,动作要快、成本要可控、影响要有限。
![]()
我有三个观察想留下给读者:一、打不打不是简单胆怯问题,是国家整体战略与利益的权衡;二、西方那些以“价值”为旗号的军事行动有时掺杂明显的地缘经济目标,公众对这一点应多一分警觉;三、中国未来的路线会继续走“建设为主、保卫有力”的混合模式,加强军力建设,深化外交渠道,修好周边同时准备应对挑战。文章开头那句“中国没胆量”可以当成对照镜,照出来的不是软弱,而是更成熟的国家行为逻辑。我的结论很直白:谁要试探底线,会被现实教育;我们不爱打仗,但绝不怕打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