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会“发电”,机场会“喝水”,停靠廊桥的飞机能“充电”……这些绿色实践为近零碳、净零碳机场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面对全球航空业绿色转型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挑战,近年来,我国机场业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勾勒出一幅低碳、高效、具有韧性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量身定制推动全周期赋能
作为连接世界的枢纽,现代机场不仅是旅客与梦想的承载者,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与见证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对机场能耗结构与生态影响提出了多样化挑战。因此,绿色机场建设已不再局限于统一的“标准配置”,而是迈向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新阶段。
对大型枢纽而言,绿色机场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依靠系统性规划实现整体生态重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设计中集成多项创新技术以提升建筑能效,包括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浅层地源热泵利用系统,以独特的“六星”放射状构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为全球公共建筑节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采用新型结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工作区依山就势规划,通过原有土壤回填和植物移植,实现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水资源的再利用。
据统计,在我国航空运输体系中,60%的机场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机场建设和运行的技术问题日益突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耐久型抗裂机场道面、严寒地区绿色机场设计建造、机场智能融雪跑道等技术,提升了冰雪条件下机场跑道运行安全,大幅减少了机场道面耐久性破坏风险,实现了机场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绿色机场建设。作为世界最大的离岸式人工岛机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风力资源,推动柴油发电和新能源系统并网运行,实现了多能互补一体化、自发自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采用七孔中深层地岩热换热井和高温水源热泵系统,应用于总供热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飞行区保障设施区,全面满足供热需求。据介绍,与常规供暖技术相比,该系统的运行费用减少了约63.5%,实现“零变更”投运及无人值守运行,化解了生态环保与运行能耗的矛盾。
![]()
建设中的大连金州湾机场采用“风光柴储充”微电网系统
近年来,我国机场业以技术为引擎,把握机场建设关键环节,将“绿色基因”植入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全生命周期,推动机场整体竞争力和运营效益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机场选址是机场建设的起点。传统机场选址大多采取现场踏勘、调研、图上作业、经验判断等手段,存在工作周期长、主观性强、数据支撑弱等情况。在此背景下,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无人机等新技术,创新开发了机场选址数字化辅助系统。在高原、山区机场项目选址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该系统,依据原始地形、机场构型、填挖综合坡度等数据快速生成土方工程量的热力分析图,采用GIS+BIM新技术生成与周围地形地物融合的机场三维场景,对飞行区、航站区、飞行程序评估面、空域等进行动画模拟,提高了选址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数字化技术推动机场建设从“经验化”向“数字化”的范式转型。作为我国首个全过程数字化建设的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遵循“精准建模—按模施工—按模质量验评—按模计量支付”的路径,运用BIM模型进行方案模拟、深化设计、管线综合、工程算量、模型出图、数字化交付等创新应用,使机场工程实现更高效率、更优质量和可持续性。作为全球罕见的跨海而建的大型海岛型机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从规划起步,机场建设指挥部在21.3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精打细算每一寸土地,既节约用地资源,又为远期航站楼的发展预留充足场地。在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中,通过机场工程BIM辅助设计系统,实现场道、灯光、管网等全专业的高精度、一体化建模,通过“图模联动”减少设计冲突,为绿色施工和智慧运维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基础。
精准施策打造绿色综合体
一个现代化机场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座微型城市。从宏观建筑结构到微观构成元素,从静态硬件设备到动态人员、车辆和航空器,众多环节相互交织。面对如此庞杂的系统,唯有运用系统工程思维和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细化感知和精准化管控,才能真正把握绿色发展的脉搏。
10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运,为“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注入新动能。该工程在飞行区建设中融入“海绵+”理念,遵循“安全为重、因地制宜、整体达标”的原则,将源头海绵设施与排水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削减暴雨峰值流量、减轻径流污染,既减少了内涝风险,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在打造国内一流高原生态绿色示范机场的目标下,新疆昭苏机场创造性地将精什克苏河的河水从北侧引入机场,构建了“绿草如茵、鱼水交融、溪流潺潺、动静相宜”的机场生态,不仅实现了雨水的收集、渗透和排放,也为旅客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享受与舒适的出行体验。
![]()
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作为高能耗行业,我国机场业近年来正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掀起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让每一次安检通行、每一段候机时光都浸润在“零碳”理念之中。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项目中,规划了覆盖约28万平方米区域的光伏建设,年发电量可达2400万千瓦时,约占整个机场年用电总量的10%,每年可助力减少碳排放约2万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对机位牌光源进行LED化改造,将机坪泛光照明的控制系统升级为光控联动控制,能够动态响应环境需求,根据机坪能见度动态开关机坪灯光,节能效果显著。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将地面滑行时间纳入精细化考核体系,不断优化滑行路线设计,精准测算每架航空器的推出开车时间,动态调整航班推出顺序,灵活采用高效运行模式,将2024年的航空器地面平均滑行时间压缩至13分钟,为每个航班省下了可观的燃油消耗。云南西双版纳机场积极建设省内首个“无废机场”,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将厨余垃圾转化为生物柴油,实现资源再利用;同时根据垃圾物质形态、环保要求和收运处置对垃圾进行深化分类,委托专业公司负责,按照“应收尽收、能处尽处”和“日产日清”原则,年处理量达2300吨。
为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韧性,多地机场还利用智能微电网中的储能系统,为机场运行提供更清洁、更快速的应急电力保障。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项目通过部署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与人工智能(AI)驱动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构建“光储用”一体化微电网,实现能源生产、存储、消费与调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借助跨临界二氧化碳冷热一体化机组,充分开发地热能和空气能,满足机场供冷、供暖、供热水等需求,并将多余的冷、热、电储存起来,实现冷热电储能“四位一体”的跨区域联供,从而显著减少碳排放。
![]()
鄂尔多斯机场航站楼机房平面图
技术的革新与理念的升华正共同推动现代机场向集约高效、低碳韧性的绿色综合体转型。唯有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粗放模式,持续攻关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才能让机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愈发鲜亮、愈加持久。
融入城市生态从蓝图走向实景
从规划阶段对土地资源的高度集约利用,到零碳机场的生动实践;从智慧高效的能源管理,到全球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如今,一个个有温度的“绿色地标”正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将四型机场的蓝图转化为旅客可知可感的现实体验。
走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60%的室内空间沐浴在自然光中,无须全天候人工照明;双层呼吸式幕墙系统如生态皮肤般调节室内温度,使航站楼能耗比国家标准减少30%;场内6个调节池、9.7公里调蓄明渠与10万平方米景观湖共同构成330万立方米的蓄水系统,雨水经渗透净化后,实现100%循环利用。飞行区更以“先入渗,后滞蓄”为原则,引导雨水回归地下,修复区域水循环,让“钢铁森林”真正成为“生态容器”。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以“两源一储一终端”为技术路径,融合多形式储能、建筑光储直柔、多能互补与绿电高效消纳等手段,系统化解可再生能源供需之间的时间性错配。项目建成后,预计光伏年均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集中供热面积约98.9万平方米,供冷面积约69.4万平方米,年降碳量达11.82万吨,相当于新增森林面积7880万平方米。届时,太原机场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全域近零碳运行的标杆机场。
![]()
太原武宿机场致力于打造我国首个全域近零碳运行的标杆机场
机场并非孤岛,而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中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通过放射状的指廊式构型将航站楼与陆侧交通无缝衔接,串联起地铁、城际铁路、快速公交系统、空港快线等八类交通方式,推动旅客绿色出行。在基础设施层面,该机场核心区采用综合管廊敷设管线,部分管廊甚至延伸至建筑内部,实现资源整合与集约管理。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在东货区开发了集分布式屋顶光伏、用户侧储能系统、电动载具充电设施、交直流微电网示范于一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将该区域的光伏消纳能力提升至85%以上,而超出自身消纳能力的光伏绿电将通过微电网控制平台参与虚拟电厂的绿电交易,助力城市构建新型电力体系。
![]()
无锡机场借助屋顶光伏打造“零碳会客厅”(本文图片均由各机场提供)
绿色发展既是重塑机场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的关键点。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机场建设应强化源头治理,加快绿色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有效供给;系统推进能碳双控管理,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搭建感知联控智慧决策平台;注重人才战略储备,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绿色机场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重,推动技术突破、方案输出与叙事能力协同提升,为全球机场业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民航报 记者田以丹)
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 薇
审核|程 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