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亿。
有时候,一个数字就能讲完一个故事。
当威马汽车的员工们还在为被拖欠的薪水奔走,当供应商们守在公司门口,只为讨回一笔救命的货款时,这个数字像一根滚烫的针,刺痛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这是创始人沈晖在2021年的个人薪酬。而那一年,威马的总营收,不过40多个亿。
他一个人,几乎拿走了公司三分之一的收入。
然后,他像人间蒸发一样,留下一地鸡毛,和那个我们越来越熟悉的名字——“下一个贾跃亭”。
我总在想,一个人的履历,到底能有多大的欺骗性?
翻开沈晖的前半生,那是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华南理工的高材生,加州大学的硕士,明尼苏达大学的MBA。这套学历组合,放在今天,依然是金光闪闪的敲门砖。
他不是纸上谈兵的学院派。从博格华纳的工程师做起,到菲亚特中国区的副总裁,再到吉利。
真正让他封神的,是那场惊天动地的跨国并购。
2009年,金融危机的寒风还在刮。吉利要蛇吞象,收购沃尔沃。沈晖是那个操盘手。据说,他在谈判桌上,硬生生把价格砍掉了5亿美金。
那时的他,是英雄,是力挽狂狂澜的商业奇才。他成了沃尔沃中国区的董事长,看着销量节节攀升。
![]()
一个懂技术、懂管理、懂资本、懂市场的全才。
这样的人,如果说要去造车,你会不会投他?
我猜,很多人会。
当2015年沈晖振臂一呼,创立威马汽车时,资本闻风而动。
李嘉诚的电讯盈科、何鸿燊的信德集团、百度、腾讯……你能想到的名字,几乎都出现在了威马的股东名单里。前后加起来,超过410亿的融资,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沈晖把他在吉利、沃尔沃学到的一切,都搬了过来。
他高喊着智能电动,要为年轻人造一台“用得起、用得爽”的车。他不像那些PPT造车的新势力,他一上来就砸下67亿,在温州建起了实打实的工厂。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那么靠谱。
可魔鬼,就藏在这份“靠谱”里。
这盘棋,或许从一开始就下歪了。
那座轰轰烈烈建起来的温州工厂,2018年承诺的量产,却一再延迟。大家都在等,等那个并购沃尔沃的英雄,再次创造奇迹。
终于,EX5来了。
2019年交付近1。7万辆,一度成为单一车型的销冠。数据很漂亮,漂亮得有点不真实。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份漂亮,有多少是“左手倒右手”的自产自销。大量的车,被内部员工和关联公司买走,只为在报表上,画出一道漂亮的增长曲线。
刷单,是会上瘾的。
因为它能最快地拿到下一轮融资。而沈晖,太懂资本想要什么了。
他给投资者讲了一个完美的故事:一个经验丰富的汽车老炮,带领着一支精英团队,在一个前景无限的赛道上,用一款爆款产品,即将颠覆整个行业。
故事是真的吗?半真半假。
团队确实有,赛道也确实火。但产品呢?威马EX5,交付即维权。仪表盘乱闪,方向盘莫名抖动,车机系统卡顿,甚至连官方APP都会崩溃,让所谓的“智能”成了一个笑话。
更致命的是,4S店里连备件都缺。车主的车坏了,只能无限期地等。
这还不是最糟的。
一纸诉状,把威马的底裤都扒了下来。老东家吉利指控威马的专利侵权,甚至连代码里的变量名都没改。
一个靠收购沃尔沃起家的人,难道不知道知识产权的红线在哪里吗?
他当然知道。
但他可能更知道,时间不等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赛道上,慢一步,就可能死。他选择了抄近路。
![]()
他一定以为,只要跑得够快,融的钱够多,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增长所掩盖。
可他忘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从2019年到2021年,威马的亏损数字像滚雪球一样,41亿、50亿、82亿……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掉6万块。
钱,到底去哪了?
一部分,被扩张的野心吞噬了。另一部分,则流进了某些人的口袋。那笔刺眼的12。6亿薪酬。
我无法想象,当沈晖在上海和纽约购置豪宅,将家人安顿到美国时,他是否会想起那些在工厂里苦苦等待工资的工人?
他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有。
人性的矛盾就在于此。他一方面想做成一番事业,但另一方面,当诱惑摆在面前时,他又忍不住为自己铺好了所有的退路。
到了2022年,故事讲不下去了。
降薪50%的内部信传出,供应商的催款单贴满了大门,银行开始收走抵押的生产线。
那个曾经被资本捧上神坛的威马,负债超过200亿,资产却不足40亿。
一个商业帝国的崩塌,原来如此迅速,又如此狼狈。
员工聚集在公司楼下讨薪,保安筑起人墙。昔日的同事,成了对立的两面。这画面,充满了讽刺。
而故事的主角沈晖呢?
他先是股权质押,套现离场。然后,在铺天盖地的追责声中,他“失联”了。
消费限制令下来了,高管侯海靖等人因合同诈骗、职务侵占被抓了。可这一切,似乎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他无关了。
![]()
他留下一个烂摊子,拍拍屁股走了。这剧本,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历史,总在以不同的面孔,重复同样的故事。
最让人唏嘘的是什么?
是2025年,在新的股东入主后,荒草丛生的威马工厂,竟然又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
第一批新车缓缓下线,一切仿佛在重启。
只是,那个曾经站在这里,意气风发地许下诺言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他带走了百亿的财富和名声,却把一个品牌的信任,彻底清零。
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
也许永远也算不清了。对于那些亏损百亿的投资者,对于那些至今仍在维权的车主,对于那些被欠薪的员工,沈晖这个名字,或许将成为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该问问自己:
当下一个“沈晖”,带着更完美的履历,讲述着更动听的故事出现时,我们,还能分辨得清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