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今年春日的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内,95岁的吕其明戴着老花镜,左手按住乐谱,右手握着红色铅笔,在《红旗颂》管弦乐版总谱上逐页标注修改意见。窗外梧桐新绿,室内乐声激昂,这位新中国第一代交响乐作曲家,正用颤抖却坚定的笔触,为这部跨越60年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离休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他常说:“只要还能握笔,就要为这座城市、为党和人民多写几部作品。”
从“红旗之子”到“银发先锋”创作生涯的二次启航
吕其明1930年生于安徽无为,10岁随父参加新四军,15岁在老乡家的油灯下宣誓入党。父亲吕惠生的革命经历,在他心中种下红色基因。1949年,19岁的吕其明背着小提琴随部队进驻上海,从此在这座城市扎根。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他陆续为《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了《红旗颂》《雨花祭》《龙华祭》等10余部大、中型器乐作品,以及《弹起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微山湖》等300余首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其中,《红旗颂》以开国大典为背景,用激昂的旋律定格了五星红旗升起的庄严时刻。这部诞生于1965年的作品,历经54年打磨,最终在2019年定稿。
“我把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写成了歌。”吕其明说。
离休后的“音乐长征”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1990年离休后,吕其明反而开启了更密集的创作周期。他的日程表上,排满了讲座、排练、修改乐谱和公益演出。
2012年,为纪念建党91周年,吕其明决定将《红旗颂》改编为少儿合唱版。他拖着病体深入中小学调研,发现孩子们难以把握交响乐的复杂结构,于是重新构思旋律,将原曲中激昂的铜管乐转化为清澈的童声合唱,并加入《国歌》元素。“红色经典要代代相传,就得让孩子们听得懂、唱得来。”吕其明说。
为保存《红旗颂》的原始音质,吕其明启动黑胶唱片录制计划,他坚持全程参与,从选曲到母带制作,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2018年深秋,上海交响乐团录音棚内,年近90岁的他拄着拐杖指挥演奏家:“这里节奏要再紧凑些,尾声的力度要像海浪一样层层推进。”连续8小时的录制后,工作人员为他端来一碗清汤面,他笑着调侃:“这是最丰盛的‘工作餐’!”
时间来到今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吕其明闭门创作管弦乐《无尽的思念》。他以父亲长卧的雨花台为灵感,用低沉的大提琴诉说思念,用激昂的铜管乐呼唤和平。创作期间,他反复观看雨花台纪念馆的影像资料,甚至在梦中与父亲“对话”。“父亲牺牲80年了,这部作品既是献给他,也是献给所有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英雄。”他说。
扎根人民让红色经典“活”在当下
吕其明坚信“文艺创作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离休后,他深入学校、社区、部队开展音乐讲座,累计义务授课200余场,现场指导合唱团。在他的推动下,《红旗颂》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少儿合唱版由4岁孩童领唱;他义务为部队创作30余首军旅歌曲,并深入高原哨所指导战士们演唱。今年2月,他在上海市文联代表大会上寄语青年:“年轻人要跳出‘小我’,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如今,吕其明的书房里堆满手稿,书架上摆着“七一勋章”“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但他的追求却简单而朴素:“人们爱听、爱演《红旗颂》,就是我最大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从战火纷飞的童年到美好的今天,吕其明用音符编织了一部跨越世纪的“红色史诗”。他的作品里,是时代的回响;旋律里,透露着初心的脉动。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持续创作、传播文化,他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
原标题:《吕其明和他永不落幕的“人生交响”》
栏目主编:苏展
文字编辑:刘力源
本文作者:通讯员 孙岳 文汇报 王宛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