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寻味 风味棱镜资深作者
凌晨两点,一家高档烘焙坊里,店员将当天未售完的面包小心翼翼地打包进纸袋,贴上密封条。几小时后,这些食品会以“剩菜盲盒”的形式出现在附近上班族的手中。
他们花费不到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获得一份未知的惊喜。
![]()
“19.9元开出了四盒自助餐菜品,值哭了好吗”、“星级酒店剩菜盲盒,份量多到吃不完”——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分享正掀起一股新的消费风潮。
从剩余到流行:多方因素驱动新消费
“剩菜盲盒”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他人吃剩的菜肴,而是指那些因过量生产而未售出、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这个概念源自国外。2015年,丹麦企业推出“Too Good To Go”APP,意为“弃之可惜的好东西”。消费者通过这款应用预订商家当日未售完的食物,以盲盒形式低价购买。这种模式迅速风靡欧洲,截至2023年已在17个国家覆盖超过8万家门店,累计减少食物浪费超过2亿份。
在中国,这一概念于2021年开始落地,陆续出现了“惜食魔法袋”、“趣小袋”、“繁荣集市”、“米粒盒子”等本土平台。这些平台主要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运营,覆盖品类包括烘焙、简餐、饮品、卤味熟食等。
![]()
综合来看,剩菜盲盒的兴起,首先源于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薅羊毛”的智慧实现“精致穷”的体面。“剩菜盲盒”完美契合了他们“花小钱办大事”的心态。
其次,年轻消费者对不确定性的迷恋,是剩菜盲盒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在算法支配的现代生活中,盲盒的随机性恰似一场微型冒险。上海一位网友就在社交媒体记录了自己连续30天的盲盒挑战:“拆出过发硬的贝果,也邂逅过限量款草莓蛋糕,这种开奖式体验让人上瘾。”
此外,环保理念也是推动剩菜盲盒流行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而浙江大学环境学院调研发现,95后对“食物浪费”的负罪感显著高于其他世代,7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盲盒消费能减轻道德焦虑。
当省钱、环保与开盲盒的惊喜在这代年轻人身上达成某种微妙平衡,一种新的消费潮流自然应运而生。
剩菜盲盒,外卖平台的下一站?
临期食品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该行业正以7.8%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到2026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元。这片迅速做大的“蛋糕”,不仅孕育了垂直领域的创新平台,也吸引了拥有流量和配送优势的外卖巨头的目光。
在外卖行业竞争白热化、客单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剩菜盲盒以其独特的“计划性消费”和“非正餐补充”定位,与满足即时性需求的外卖业务形成了完美互补,成为平台寻求增长的新突破口。
对于外卖平台而言,切入剩菜盲盒赛道具有多重战略价值。一方面,通过减免佣金等优惠策略,可以吸引大量寻求降损增效的商家入驻,拓展平台的商户生态;另一方面,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户偏好可以实现商品与需求的智能匹配,甚至动态优化取货时间,在平衡商家库存与用户便利性上更具优势。
![]()
有业内观察人士建议,引入高端酒店自助餐等差异化盲盒产品,不仅能以“限量稀缺”提升消费体验,更是平台塑造年轻化、有社会责任感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
这种模式的共赢效应显而易见。从环保视角看,价值巨大。根据一名网友晒出的数据,其购买的12个“剩菜盲盒”共减少了33.6千克的碳排放。从经济角度分析,消费者获得了切实的实惠,如深圳应届生小陈通过盲盒每月可节省餐饮开支600元。
对于商家而言,则显著降低了损耗,实现了增收与降本。比如成都某连锁烘焙品牌接入盲盒系统后,门店损耗率从12%降至4%,月均增收超3万元;十分便利店在福建有超过100家门店参与了“剩菜盲盒”计划,报废率比原来下降了四成等。
正如业界专家所言:“这种模式让环保、消费者、商家与平台多方受益,为减少食物浪费提供了创新性的社会解决方案。”
伴生风险:食品安全与监管缺失问题凸显
然而,随着剩菜盲盒的迅速流行,其背后潜藏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给这股消费热潮敲响了警钟。
食品安全是首要隐患。在实际交易过程中,部分商家以“盲盒”之名模糊食品信息、漏标食用建议,甚至将过期食品“改头换面”重新售卖。
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踩雷”经历:有人购买的蛋糕盲盒包装上无任何生产日期,切开后发现内部发霉,联系商家却只得到“盲盒不退不换”的回复;有人买到的熟食盲盒,拆开后发现距过期仅剩两小时。
![]()
监管滞后同样不容忽视。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6月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虽为盲盒经营划定了框架,但对食品类盲盒仅作原则化要求,尚无可操作化的强制标识细则。
早在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某食品商铺就因售卖的“幸运盲盒”没有对食品成分、生产日期等重要信息作任何说明和提示,被当地检察机关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消费体验的不稳定性也在消解年轻人的热情。许多平台设置严苛的领取规则:消费者需在1小时内到店自提,超时订单自动作废且不退款。对于通勤族而言,晚高峰堵车或临时加班都可能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
未来之路:多方共治方能行稳致远
要让剩菜盲盒这一创新模式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全链条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生产端,应建立临期食品分级制度,根据剩余保质期时长制定差异化的定价规则,并强制要求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关键信息;在流通环节,可借鉴生鲜电商的冷链配送标准,对易腐食品实行全程温控管理;销售端,平台应完善订单履约机制,设置合理的取消时限与违约责任,避免因消费者爽约导致二次浪费。
![]()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会长叶树强建议,消费者购买“剩菜盲盒”时需擦亮眼睛,并进行索票索证,才能保障自身权益。他进一步提醒,并非所有食物都适合被“盲盒”,食品的储存环境都提升了食品安全的不确定因素。
在杭州,部分平台已引入“透明盲盒”模式,提前公示食品品类与保质期;在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试点“盲盒冷静期”,消费者可于收货后15分钟内无条件退货。这些创新举措为剩菜盲盒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盲”于品类,收获的是开箱的惊喜与乐趣;“盲”于安全,则可能埋下健康的隐患与风险。消费者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拥抱,以及商业模式减少浪费的创新探索,无疑值得肯定与鼓励。
这一切,必须建立在食品安全这一不可动摇的基石之上。唯有当商家严守品控、平台履行责任、监管补齐短板、消费者理性维权,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生态,剩菜盲盒这一创新模式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实现其经济、环保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