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民族记忆与集体智慧,为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历史见证。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历史上多民族的聚集地,境内少数民族文字典籍遗存丰富多样,尤以藏文古籍数量最多,有30余万册(件)。省图书馆拥有藏文古籍文献2万余叶,除1至351号敦煌藏文写经已完成整理外,其他均未进行系统整理与普查著录。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省图书馆积极推进馆藏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普查、修复与数字化工作。项目于10月26日正式启动,对1.9万余叶散乱藏文古籍进行全面整理、修复与数字化工作,并完成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登记著录工作,彻底厘清藏文古籍家底,推动保护工作从“抢救性”向“预防性”“再生性”升级。
![]()
项目由省图书馆主导,成都联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技术实施。为保障藏文古籍整理质量,项目组特别邀请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研究馆员先巴担任专业指导。经初步整理,项目已取得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妙法莲花经》《五部陀罗尼经》《般若八千颂》《般若两万颂》《金刚经》《药师功德经》《五千五百佛名》《陀罗尼集》《噶玛弥觉多杰著作》《甘珠尔》等80余部文献得到精准定位,厘清脉络。据专家研判,本次整理的文献以抄本为主,间有刻本,部分文献年代可追溯至明代,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与学术价值,更为研究藏传佛教发展、汉藏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
在前期整理基础上,项目下一阶段将朝着更精细、更深入的方向推进。通过建立完善的古籍档案信息体系,实施分级分类保护修复,并结合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与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古籍从“纸间”到“云端”的跨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核心手段,既能有效减少对原件的接触与损害,也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打破时空限制,促进珍贵文献资源的共享、研究与利用,真正完成从“藏之于馆”到“用之于民”的转变。
![]()
省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整理、普查、修复与数字化项目的有效实施,标志着甘肃省在系统保护、整理、活化利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赓续中华文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借助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托举,这些古老文献正逐渐苏醒并发挥出跨越时代的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将发挥深远而持久的作用。(文/图 甘肃省图书馆 汪祎琼)
来源:甘肃省图书馆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