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一位朋友的创业项目又黄了。
这是他三年里失败的第四个创业项目:先是加盟奶茶店,不到半年碰上头部品牌降价卷赛道,关门大吉;接着做跨境电商,又在物流和库存上栽了跟头,赔光了积蓄。
他满脸疲惫地问我:“为什么我干啥啥不行,看哪个行业都像红海?我到底错过了什么?”
我把一份行业报告推到他面前。
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消费潜力正在加速释放。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就在他苦苦挣扎于奶茶、跨境电商等“显性红海”时,他的一位前同事,默默在“银发经济”领域深耕三年,去年公司营收已近千万。
朋友的困境,揭露了一个被无数人忽视的真相:
创业成功的核心,不在于你有多努力地跳进热门赛道内卷,而在于你是否有能力发现那片被主流视野忽略的“隐性蓝海”。
当所有人都在有限的池塘里抢鱼时,真正的机会,是找到一个还没什么人去的、更大的湖泊。
![]()
02
这让人想起商业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上世纪中叶,当美国所有鞋商都在激烈竞争本土市场时,一家小公司的经理却被派去考察一个非洲岛国。他发回电报说:“毫无机会,这里没人穿鞋。”而另一位经理去了之后,却狂喜地汇报:“天大的机会!这里所有人都还没穿鞋!”
同样的市场,截然相反的结论,决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下的创业环境何其相似。
无数创业者盯着年轻人、盯着一线城市,在已经过度饱和的市场中拼得你死我活。他们抱怨流量成本高、利润薄如刀片,却从未将目光投向近在眼前、却仿佛“视觉盲区”的庞大老年群体。
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这里没人穿鞋”的旧逻辑里。
殊不知,今天的老年人,早已不是过去的刻板印象。他们有钱、有闲、有未被满足的强烈需求,他们不是“没人穿鞋”,而是“一直在等待一双合脚的好鞋”。
![]()
03
经济学家刘劲曾提出一个概念:“需求的寂静之声”。
在最喧闹的市场里,最大规模的需求反而因为其群体在舆论场的“失声”而被忽略。老年人的需求,就是这种“寂静之声”。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
适老型智能家居产品的需求满足度不足10%;专为老人设计的时尚服饰品牌几乎为空白;老年旅游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高品质、慢旅行的服务缺口巨大……
我的朋友王磊,就在这片“寂静”中找到了他的黄金。
他原本做青年公寓,举步维艰。一次回老家,他发现母亲用的智能手机字体调到最大仍看不清,市面上买的防滑拖鞋其实并不防滑。他顿悟了。
他转型成立了一家“老年生活解决方案”工作室,从改良这些小物件入手。一款带放大镜和简易SOS呼叫功能的手机壳,一个真正做过严谨防滑测试的浴室凳,都成了爆款。
他说:“不要想着教育市场,要去倾听。年轻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而老年人的呼唤,却很少有人弯腰去听。”
![]()
04
曾经有一篇爆文《为什么你抢不到年轻人的生意?》里讲过一个深刻的对比。
两位创业者,A君追逐风口,从共享充电宝到无人便利店,再到最近的预制菜,每一个项目都拥满了像他一样的聪明人,结果无一例外成了“炮灰”。
B君则显得有些“土”和“慢”,他花了两年时间,深入社区,就研究一件事:如何为独居老人提供一顿营养、便捷且温暖的午餐。
如今,A君还在寻找下一个风口。而B君的“社区长者食堂”已经开到了第8家,并衍生出了送餐、健康监测、社交活动等一系列服务,构建了坚实的壁垒。
他的成功秘诀在于:当你在一个足够深、足够痛的需求点上打下一根桩,你建立的不是生意,而是不可或缺的价值。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最高明的策略,不是去红海里厮杀,而是去找到那片无人争抢的旷野。
![]()
05
说了这么多,并非否定所有面向年轻人的创业。
而是希望大家重新思考“机会”的定义:机会往往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被灯光忽略的阴影里。
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最好的创意往往听起来有点糟糕。如果它们听起来很棒,立刻就会有无数竞争者涌入。”
当所有人都认为做老年生意“不酷”、“没钱赚”、“进展慢”时,这本身就是一道最好的竞争壁垒。
这就像在一片公认的“贫矿”里淘金。
当大部分淘金者都涌向那几个知名矿脉时,真正的聪明人,会带着不同的筛选工具,在那片被众人路过的、不起眼的河床上,发现无人识别的黄金。
你能做的,不是继续在拥挤的赛道上透支自己,而是静下心来,回答八个字:洞察真实,创造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