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府有个青木镇,镇上有个木匠,姓马名德才。三十来岁,手艺精湛,尤其擅长打造家具,镇上人家娶媳妇、嫁女儿,都爱找他做嫁妆,说他做的东西结实又好看。
德才娶了个媳妇,姓林名秀娥,性子温柔,手脚勤快,两口子感情很好,过着平淡却温馨的日子。秀娥有个姐姐,叫林秀英,比她大五岁,嫁在邻村,丈夫前年病死了,留下她和一个十岁的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德才和秀娥心软,时常接济秀英,今天送点粮食,明天给点银子。秀英性子要强,总觉得过意不去,常常过来帮秀娥做些针线活,算是报答。
这年夏天,雨水多,秀英家的老屋漏得厉害,屋顶的茅草被冲得七零八落,墙也塌了个角,再不修,怕是撑不过雨季。秀英急得团团转,自己没钱请工匠,儿子还小,帮不上忙。
![]()
秀娥知道了,跟德才商量:“当家的,要不你去帮帮我姐?她一个女人家,实在不容易。” 德才爽快地答应了:“行,明天我就去。”
第二天一早,德才背着工具箱,带着秀娥准备的干粮,就往邻村赶。秀英见他来了,又惊又喜,赶紧烧水做饭。德才摆摆手:“先干活,干完再吃。”
他爬上屋顶,掀掉烂茅草,换上新的,又搬来石头,把塌了的墙砌好。秀英在下面递东西,时不时叮嘱他小心点。德才干活麻利,不到天黑,就把屋子修好了,屋顶不漏了,墙也结实了。
秀英看着修好的屋子,眼圈红了:“德才,真是谢谢你,不然我真不知道该咋办。” 德才擦了擦汗:“谢啥,都是一家人。”
天已经黑了,外面又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山路泥泞,不好走。秀英留他:“德才,这天晚了,又下雨,你就别回去了,在我这凑合一晚吧。”
![]()
德才心里一喜,答应了。他不是有啥歪心思,是觉得秀英家确实需要帮忙,而且回去路远,下雨路滑,确实不方便。再说,能帮妻姐多干点活,他也乐意。
秀英把儿子小宝的房间收拾出来,让德才住。小宝很懂事,见德才叔叔帮家里修好了房子,很高兴,拉着德才的手,要跟他睡一起。德才笑着答应了,给小宝讲了几个木匠的故事,小宝就甜甜地睡着了。
德才却没睡着,听着外面的雨声,心里盘算着明天再帮秀英做个新的鸡笼,她家的鸡笼都快散架了。
半夜时分,德才被一阵哭声吵醒了。哭声是从秀英的房间传来的,压抑又悲伤。他心里纳闷,起身走到门口,轻轻推开一条缝,看见秀英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个东西,哭得很伤心。
借着微弱的月光,德才看清了,秀英手里拿的是个木簪,上面刻着一朵梅花,是当年她丈夫给她做的。德才心里叹了口气,知道她是想丈夫了。
他正想转身回房,却听见秀英说:“他爹,我对不起你,我没本事,让你儿子跟着我受苦……” 德才心里一酸,悄悄退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德才帮秀英做了个新鸡笼,又劈了些柴火,才准备回家。秀英非要留他吃饭,德才推辞不过,就留下了。吃饭时,秀英说:“德才,我想跟你说个事。”
“姐,你说。” 德才放下筷子。秀英犹豫了一下:“我想…… 我想带着小宝,搬到镇上去住,找个活干,离你们近点,也方便些。”
![]()
德才点点头:“这主意好,镇上活多,你可以去绣坊帮忙,秀娥也能常去看你。” 秀英笑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 租房要钱,我手里没那么多。”
德才从怀里掏出几两银子,塞给她:“姐,这点钱你先拿着,不够再说。” 秀英推辞:“这咋行,你们也不容易。” 德才说:“拿着吧,都是一家人。”
秀英眼圈红了,接过银子:“德才,你真是个好人,我…… 我都不知道该咋谢你。” 德才笑了:“谢啥,以后有难处,尽管找我们。”
回到家,德才把秀英想搬来镇上的事跟秀娥说了,秀娥很高兴:“太好了,以后我就能常跟我姐说话了。”
过了几天,秀英果然带着小宝搬来了,租了间离德才家不远的小房子,在镇上的绣坊找了份活,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小宝也懂事,常常去德才家玩,跟德才很亲,一口一个 “德才叔叔”,叫得很亲热。
这天,德才正在铺子里做活,秀娥匆匆跑来了:“当家的,不好了,我姐出事了!” 德才心里咯噔一下:“咋了?”
“绣坊的王掌柜,说我姐偷了他的绸缎,把她抓起来了!” 秀娥急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德才放下手里的刨子:“不可能!姐不是那种人!我去看看!”
他赶到绣坊,见秀英被两个伙计捆着,王掌柜叉着腰,骂骂咧咧的。小宝吓得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王掌柜,你凭啥说我姐偷了你的绸缎?” 德才怒视着他。
王掌柜冷笑一声:“凭啥?我亲眼看见她把绸缎藏在包袱里!人赃俱获,还想抵赖?” 秀英急得脸通红:“我没有!那是我自己的布!”
“你的布?” 王掌柜嗤笑一声,“就你那穷酸样,买得起这么好的绸缎?” 德才说:“我姐的布是我给她买的,让她给小宝做件新衣裳!”
王掌柜愣了一下:“你给她买的?谁信啊!” 德才说:“我可以作证,那天我跟秀娥一起去布店买的,李掌柜可以作证!”
这时,李掌柜正好路过,听见了,赶紧说:“没错,那天马木匠确实跟他媳妇来买过绸缎,说是给他妻姐的。” 王掌柜脸色变了,却还嘴硬:“就算是这样,她也不该把布带到绣坊来,谁知道她是不是想趁机偷别的!”
德才懒得跟他计较:“放了我姐,不然我去官府告你诬陷!” 王掌柜怕把事情闹大,只好让伙计松开秀英。
秀英抱着小宝,眼泪掉了下来:“德才,谢谢你。” 德才说:“姐,没事了,以后别理这种人。”
回到家,秀娥给秀英倒了杯热水:“姐,你没事吧?吓着我了。” 秀英摇摇头:“我没事,就是委屈。” 德才说:“别往心里去,那种人,以后少跟他打交道。”
从那以后,秀英在绣坊待不下去了,辞了职,想自己做点小生意,卖些针头线脑。德才帮她做了个小推车,秀娥帮她进货,生意渐渐做了起来。
这天,德才又去给秀英帮忙,修她的小推车。忙到天黑,秀英留他吃饭,德才答应了。吃饭时,小宝说:“德才叔叔,我娘说,要给我找个新爹。”
德才和秀英都愣住了。秀英脸一红,瞪了小宝一眼:“小孩子家,胡说啥!” 小宝委屈地说:“我没胡说,是娘跟张奶奶说的。”
德才心里明白了,秀英是想再找个伴。他笑了:“姐,要是有合适的,就处处看,你还年轻,该找个依靠。” 秀英低下头,小声说:“我…… 我就是觉得,小宝不能没有爹。”
德才说:“我明白。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过了段时间,秀英果然认识了一个人,是镇上的教书先生,姓周,为人老实,妻子早逝,没有孩子。两人见了几次面,都觉得不错。
周先生第一次来秀英家吃饭,德才和秀娥也去了。席间,周先生说:“我想下个月就娶秀英,不知道德才兄弟和秀娥妹子愿不愿意。”
德才高兴地说:“当然愿意,周先生是个好人,我姐跟着你,我们放心。” 秀娥也说:“是啊,姐,你要幸福。”
秀英笑了,眼里闪着泪光。
成亲那天,德才给秀英做了套新家具,当作嫁妆。看着秀英穿着新衣裳,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德才心里也替她高兴。
婚后,秀英和周先生过得很幸福,周先生对小宝也很好,小宝终于有了个完整的家。两家人常来往,像亲人一样。
有一次,秀娥笑着问德才:“当初我姐留你过夜,你是不是很高兴?” 德才脸一红:“是啊,能帮姐干活,我当然高兴。” 秀娥笑了:“我就知道你是个老实人。”
德才看着秀娥,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做的都是应该做的,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许多年后,德才和秀娥都老了,他们的儿子继承了木匠铺,生意越做越好。秀英和周先生也老了,小宝长大了,考上了功名,成了个官,把他们接到了身边。
两家人虽然离得远了,却常常写信,互相牵挂。德才常常给孙子讲他和妻姐的故事,说:“做人要善良,要互相帮助,尤其是家人,更要互相扶持,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爷爷和奶奶相视而笑的样子,觉得这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此。
青木镇的老人们,也常把德才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说:“你看马木匠,多好的人,帮妻姐不求回报,最后大家都过得好好的。这说明啊,善良是会传染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年轻人听了,都很佩服德才的为人,说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做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德才和秀娥一起活到了九十多岁,儿孙满堂,福寿安康。他们的故事,也成了青木镇流传最广的佳话,告诉人们,善良和互助,是这世间最宝贵的品质,能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希望。
每当有人问起他们的幸福秘诀,德才总会笑着说:“很简单,多帮别人,少计较,日子自然就好了。” 秀娥则会补充一句:“还要有个好心态。”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眼里的爱意,一如当年初遇时那般,纯粹而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