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11月11日,上海市药监局发布《上海市药品现代物流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发展药品现代物流,鼓励药品批发企业配备适合药品储存和实现药品入库、验收、传送、上架、分拣、出库装置等设施设备和独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物流系统,覆盖企业药品的购进、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
![]()
“药物流通的特殊性在于药品具有极高的质量敏感性,许多药品特别是疫苗、胰岛素等对温度、湿度、震动等环境因素很敏感,需全程冷链,温控失效可能会导致药品失效,甚至引起安全问题;另外,药品流通对企业的仓储面积、冷库容积、运输车辆都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要求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运输规范,确保储存、运输、配送的全过程符合质量要求。”11月12日,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春林介绍,企业必须完善药品流通环节追溯制度,确保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药品现代物流还依赖专业的硬件设备,除了常规的货架和车辆,还要有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库内输送设备不间断供电等,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正是因为上述特殊性,在金春林看来,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可驱动行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优化整个行业的物流水平改变,利于将小散乱的药品物流局面向优势企业集中;此外,有利于筑牢安全底线,强化质量监控,确保药品供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其次,有利于提升效率与韧性,助力降本增效,有利于企业构建覆盖更广、弹性更强的供应链网络;最后,可赋能产业生态,一个高效、专业、可靠的物流系统可降低全行业物流与制度成本,为创新药快速流通提供有力支撑。
“药品物流的本质是生命通道,为‘生命通道’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可以提升药品可及性、保障药品运输安全性、优化成本结构、降低全社会医药流通总成本。”上药云健康首席执行官钱叶坦言,若想真正实现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从‘标准化’到‘精准化’的跨越。尤其对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来说挑战更大,超过安全温度范围或短暂的温控失效,都可能导致药品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金春林建议,“若想真正做好药品现代物流建设,企业应依规加强冷链基础设施投入与网络规划,各地同时探索多仓协同模式,整合不同地区仓储资源,形成全国区域一体化的网络;
提升数字化转型,打破信息孤岛;企业要做好长期规划,分阶段循序进行技术升级投入,人才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关键岗位的人才资格、经验和培训要有明确的要求;建议监管部门尝试全国跨地区监管互认,减少政策执行差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