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路泽坤 实习生 袁垚鑫
当消费的接力棒传到Z世代手中,一场全新的商业变革悄然拉开帷幕。Z世代,这一充满活力与个性的群体,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共性?他们又偏爱哪些品牌特质?在Z世代眼中,品牌是神秘莫测的省略号,还是激情澎湃的感叹号?品牌又该如何精准触达并牢牢留住Z世代消费者?
为深入探寻Z世代的消费密码,深度挖掘品牌年轻化的创新路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访谈省内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洞察Z世代的消费世界。
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郭静。
![]()
嘉宾简介
郭静,曾任齐鲁晚报记者、时政新闻中心主编,资深媒体人,现任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访问学者,山东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山东省老教授协会产教融合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劳动学会数字素养专家,常年研究性别与文化传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从“宣导者”到“玩伴”,用共鸣替代说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Z世代与中国互联网共成长,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您认为,品牌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抓住Z世代的眼球?
郭静:与其说“抓住他们眼球”,不如说“赢得他们共鸣”。Z世代成长于信息时代,成长在丰富繁杂的信息海洋环境中,是天然的“内容鉴赏家”和“套路识别器”,生硬的广告很难打动他们。对品牌而言,关键是完成从“高高在上的宣导者”到“可以一起玩的伙伴”的角色转变。
具体来说,大概有三种有效方式。首先品牌要用Z世代的语言来进行品牌与消费者的对话,比如在B站用弹幕文化进行互动,在抖音用短视频梗讲故事,让品牌宣传变得有趣、不说教。
其次,要体现真实的品牌个性,品牌故事要真诚有感染力,就像鸿星尔克因低调践行公益引发野性消费,蜜雪冰城靠“土到极致便是潮”的坦诚出圈,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最易引发Z世代好感。
另外还要提供多元价值,不止于产品本身,还包括情绪价值(如解压玩具帮他们释放情绪)和社交价值(如拥有某款产品即可融入特定圈层,成为某个圈层的“自己人”)。
![]()
从“广而告之”到“双向奔赴”,社交传播重塑品牌逻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如今大学生喜爱的品牌更依赖社交媒体互动,这种传播场景的转变,对品牌打动大学生的核心逻辑有何影响?
郭静:我认为品牌传播的核心逻辑从“广而告之”变成了“双向奔赴”。过去,品牌靠资金实力投放央视广告、开展线下促销,追求的是单纯的知名度;而现在消费场景转移到社交媒体,核心变成了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
现在判断一个品牌好不好,不再由品牌方单方面定义,而是看用户是否愿意主动为品牌创作内容(UGC),比如分享海底捞的隐藏吃法,或在小红书发布产品测评。品牌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用户自我表达的媒介。就像泡泡玛特,其产品早已成为年轻人展现审美、开展社交的载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认为Z世代是否会通过消费某类品牌塑造“人设”?新媒体内容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种草”或“避雷”作用?
郭静:以我的判断是会的。消费已经成为Z世代快速定位自我、对外展示的“社交货币”。一杯手捧的咖啡、一双球鞋、一个护肤品品牌,都可能是在无声地传递“我是谁”“我属于哪个圈子”等社交信息。
而新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抖音、B站),正是他们塑造人设的“工具箱”和“避雷雷达”。营销博主的深度测评、普通用户的真实反馈,都能为“人设”塑造提供关键的“信用背书”。
“种草”本质是心理共鸣的产生,往往源于具体细节,比如博主展示国货彩妆的精致雕花,或分享品牌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种真实、有颗粒度的内容极易激发信任与购买欲。“避雷”则更具杀伤力,产品成分翻车、糟糕的客服体验一旦被曝光,便会通过短视频和帖子迅速传播,瞬间击碎品牌形象。
可以说,新媒体让品牌口碑可视化、可传播的同时,也放大了其影响力。
Z世代务实且多元,拒绝“作秀式营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调研显示Z世代愿为“符合价值观的品牌”买单,且注重口碑与情感驱动。您认为,大学生对品牌的价值观认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静:Z世代的价值观认同非常务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价值,品牌是否环保、对待员工是否友善、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是否有责任感。二是文化价值,是否尊重并创新本土文化,比如李宁的国潮设计、部分品牌对非遗元素的运用,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三是情感价值,品牌的故事、理念能否与自身产生情感连接,就像观夏的东方香气,挖掘中国人记忆中的情意结,贩卖的是一种情绪和生活方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品牌该如何平衡这些价值认同?
郭静:至于如何平衡这些价值认同,我认为关键在于“少说,多做”。Z世代极度反感“价值观作秀”,更不喜欢“被价值观输出”。品牌需要将价值观内化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到员工福利、客户服务等等。比如,一个品牌如果真的倡导环保,就应该在包装减塑、使用可再生材料上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只喊口号,或“作秀”。
品牌用稀缺感、共创感打造用户的个性化体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Z世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品牌应如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尝鲜欲,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
郭静:通过多年接触青年学生群体,我有几点粗浅的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品牌要善于制造“稀缺感”和“神秘感”。品牌要善用限量款、联名款(如瑞幸和知名IP的联名)以及盲盒玩法,激发他们的收藏欲和好奇心。
第二,品牌要留出机会和空间,让用户参与“共创”。比如开放产品设计的部分环节让用户投票,或者像Nike那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让产品成为他们独一无二的表达。
第三,品牌可以打造产品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比如线下可以采用主题快闪店结合AR互动游戏,线上则可以尝试用AIGC技术为用户生成专属海报或产品推荐,让每次互动都充满新鲜感。
第四,品牌可以创新性设计“养成系”互动。像支付宝的蚂蚁森林,通过积累低碳行为养成一棵虚拟树,这种长期的陪伴感和成就感能极大提升用户粘性。
![]()
绿色消费、情绪经济、虚实融合,品牌营销要“轻巧且真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对未来Z世代消费品牌的发展趋势有什么预测?为持续吸引Z世代大学生的兴趣,您认为品牌该如何不断创新营销策略,以更加贴近Z消费者的方式,讲述品牌故事,传递品牌价值?
郭静:我感觉未来绿色可持续消费、为“情绪健康”买单(比如说解压经济)以及虚拟与现实体验的深度融合,这三大趋势会愈发明显,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对品牌而言,营销创新可以更“轻巧”。一是内容碎片化,将品牌故事拆解为适合短视频平台、有反转有梗的迷你剧集,借微短剧风口发力。二是深耕垂直社群,与其广撒网,不如聚焦得物、识货等精准平台,与核心粉丝建立强关系。三是叙事真实化,品牌故事要接地气,比如钟薛高讲述全球甄选原料的故事,就比空喊“高端”更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要用Z世代习惯的方式,在他们活跃的阵地,讲能引发共鸣的真实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