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明年1月实施的《无障碍旅游线路设计指南》(简称《指南》),为构建包容性旅游环境提供了指引。四川省正通过一套融汇政策保障、标准引领、服务创新与硬件升级的体系性实践,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需要群体铺就畅游天府之路。
在《指南》出台之前,四川省便率先构建了一套政策保障体系。省级层面出台《四川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2024年,10部门联合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无障碍出行服务的十条措施》,覆盖交通衔接、信息服务及旅游公共服务全链条,形成从设施到服务的系统性保障网络。在政策指引下,同步制定并实施了《无障碍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指南》等行业标准和《旅游景区无障碍设施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细化无障碍通道、厕位等建设要求及服务流程,确保从硬件到服务均有章可循。
在政策与标准指导下,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四川打通“最后一米”的关键探索。以四川省依然旅行社为核心发起、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协同推进的“圆梦之旅——无障碍旅游”项目,通过12年探索,开创性地将商业模式与社会公益目标相融合。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已累计开发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的适残线路50余条,成功组织超20万人次残疾人走出家门。
项目实践还直接推动了全国200余家景区、酒店及餐饮场所的主动改造升级。更可贵的是,该项目沉淀了一套可推广的四川经验——出版全国首部无障碍旅游学术研究专著《残障人士无障碍旅游入华史及其发展》,编撰首本具体操作指引《成都无障碍手册》,完成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课题《新时代残疾人旅游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研究》……这些成果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活力,也成为业界提升服务的“工具箱”。
此外,四川还将“无碍”理念融入公共空间的毛细血管。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其常态化开展“有爱无碍·共享金沙”公益项目、组建志愿队伍,目前已惠及超过3万人次特殊群体。场馆内触手可及的盲文电梯、免费轮椅借用点是看得见的踏实。博物馆自2011年起培养的专业手语讲解员、开发的线上手语导览与虚拟现实展览则让更多人群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更令人欣喜的是博物馆沉浸式的教育理念:2017年起,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馆校合作,共同研发“触摸金沙·感知金沙·体验金沙”系列课程,通过量身定制上百件包含铜器、玉器、陶器的可触摸教具,视障和听障学生得以亲手“触碰”历史脉搏。连续9年的坚持、80余次走进特校、30余个课程开发,最终获得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奖”。
相较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细水长流,四川九寨沟景区的设施升级则源于一场生动的需求倒逼。2025年8月,一组数据直指景区旅游接待痛点:仅2024年至2025年8月,景区接待老年人、残疾人游客高达171.72万人次,而景区面积广阔的九寨沟,主力车型无法实现轮椅便捷上下车及固定。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会长熊红霞作为志愿者提供了该线索。九寨沟县检察院据此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使景区原本计划次年更换的观光车提早上路。
新型无障碍观光车将登车台阶化为缓坡,巧妙地将地板下沉18厘米以消除高度差,安全带设计为适合轮椅直接卡入的加宽版。技术赋能让司机仅需30秒即可完成轮椅固定。今年国庆假期投放的首批10辆无障碍车辆不仅对轮椅游客免费开放,更是引爆了市场热情——景区旅游团激增,其中高达七成的预订源自子女为父母代订。这一意外增长,正是社会对无障碍出行最真实的回响。
熊红霞透露,下一步,四川将深化全域无障碍试点,例如在成都市青羊区率先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服务试点;在天府广场等核心区域建设无障碍服务共享空间,增加信息查询终端、智能服务桩、手语翻译及设施租赁等功能。
2025年11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四川:将“无碍”理念融入公共空间“毛细血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