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 文/图
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近日举办的视障读者触摸系列出版物发布会上,《触摸故宫珍宝》《触摸〈清明上河图〉》触觉书及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发布,为视障群体打开了“触摸中华文明、感知美丽中国”的新窗口。
![]()
视障人士借助虚拟现实互动设备欣赏《汉宫春晓图》
让听说过的文物有了形象
此次发布的视障读者触摸系列出版物,是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残联携手打造的文化助残项目。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朱兵介绍,我国有1732万名视障人士,他们在文艺作品欣赏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现有盲文书籍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品种很少,而无障碍文物出版物则让他们听说过的文物有了形象,如瓷器的釉色纹理、书画的线条笔触、建筑的构造轮廓等。“以《触摸〈清明上河图〉》为例,它没有简单复刻画面,而是通过凹凸点线设计还原汴河的蜿蜒、船只的结构,甚至商铺招牌的形态,再搭配盲文注解和语音讲解,让视障读者‘读’懂画中的市井繁华。”朱兵说。
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工作人员于凡说,视障群体对故宫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声音和文字描述中。“《触摸故宫珍宝》从院藏中遴选30件代表性文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服饰、书画等10类,既保证文化价值,又兼顾触觉感知效果。希望这样的出版物能帮助他们建立对文物的感官认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及院藏珍宝。”她说。
提供探索世界的方法
“这是正往左走的仕女”“这是弹琵琶的仕女”“这是一只猫”……视障人士赵纯在借助VR(虚拟现实)互动设备欣赏《汉宫春晓图》(局部)。“我的手摸到什么,耳边就会传来介绍它的声音。比如摸到弹琵琶的仕女,设备不但告诉我这是什么,还会播放琵琶演奏声。”赵纯说,就像进入了一个有声场景,周围的一切都“自报家门”,让他感觉这个世界不再是未知的。
在技术创新方面,无障碍文化服务正朝着“多感官融合”“功能多元”方向发展。中国盲文图书馆软件开发工程师李重周介绍,这一互动设备还在进一步研发中,目前它能通过触摸识别物体,为视障群体提供动画提示(低视用户)和声音提示,还能根据不同场景展示互动剧本,如人物对话等,让文物在画面中“活”起来。
“经常听老师讲故宫的建筑,但我对它们的认识仅停留在二维层面,今天在这里摸到了端门等建筑的模型,让我对这些建筑的整体造型有了一些认识,结合去故宫参观的经历,就可以想象出它们的空间构造。”视障学生杨圣思一边仔细摸着中轴线沿线建筑模型,一边对工作人员说出自己的愿望,“希望这类服务常有常新,让视障群体有更多探索世界的方法。”
于凡介绍,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残联已开展多次残疾人无障碍体验活动,盲校学生、京津冀残疾人代表和导盲犬先后走进故宫。故宫文创融合馆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成果,该馆以无障碍服务为主题,融合多种互动形式,长期开设残疾人非遗文创展示,此次合作是双方合作的又一次延伸。
帮助视障群体融入社会
在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包国红看来,触摸系列出版物是向视障人群提供无障碍文化资讯服务的载体,有的重在实用性,有的重在欣赏性,但都能推动视障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十四五”以来,我国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针对视力残疾人的各项服务特别是文化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积极创造条件,为视障人士提供适合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各出版机构开展无障碍格式版本图书、图册的出版工作。
“触摸系列出版物是无障碍文化服务的星星之火,希望它能形成燎原之势。”朱兵说,中国盲文图书馆将持续改进现有触摸书,深化与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的合作,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题材,策划制作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国文字、篆刻、书画等主题的触摸书籍,更好地满足视障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