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杨辉南
“对岗位和专业的热爱、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是我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源泉。”近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工匠面对面”环节,荣获2025年“大国工匠”称号的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阳春新钢铁”)连铸首席技师郭春光,回顾了自己从一名“零基础”的学徒到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
郭春光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1年来不断钻研连铸技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更以每分钟5.73米的成绩刷新了国产连铸机小方坯连铸拉速纪录。
他亲历并推动了企业连铸设备从依赖进口到国产化、从人工操作到自动控制的重大转变,拉速亦由每分钟约3米提升至5米以上,以一名产业工人的实干与创新,助力中国连铸技术走向自主自强。
初入行业
于实践中摸索成长
1994年,从技校毕业的郭春光进入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连铸工人。尽管岗位已定,但他对连铸技术实则“一无所知”。面对新购置的连铸机,既无师傅带领入门,也缺乏任何实际操作经验,大家只能对着设备一筹莫展。
工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探索生产流程,期望能稳定产出合格钢坯。然而,尽管大家全力以赴,却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整个连铸部门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达到设计产能。
“那时常常由于细微疏忽就引发故障。”回忆起31年前艰难探索的情景,郭春光记忆犹新。他提到,因操作失误溅出的钢水堆积起来有近半人高。此外,工人对连铸机的维护保养和工艺操作均不熟练,导致车间连铸作业长期面临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事故频发的困境。
连续的挫折,让这群原本满怀热情投身连铸事业的工人们深受打击。面对“难以驾驭设备”的窘境,大家既感沮丧又无可奈何。
连铸机本是国外引入的产品,虽然20世纪90年代国产设备已开始逐步替代进口,但关键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当时仍由外方掌握。“那时我便意识到,唯有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突破困境,实现真正的自主自强。”郭春光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步入阳春新钢铁的连铸生产车间,宽敞的空间内仅有少数工人身影,机械设备持续而有序地运行,钢坯源源不断产出。郭春光感慨道:“从昔日的‘忙乱’到如今的自动化生产,这条路浸透了我们的汗水与心血。”说着,他卷起衣袖展示身上的伤痕,微笑道:“当年几乎每位连铸工人都受过烫伤,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摸索着走过来的。”
外出取经
迈向精细化生产
如何才能切实掌握连铸技术?这是以郭春光为代表的连铸工人当时面临的核心课题。在嘈杂闷热的车间环境中,操作失误引发火情、设备管理疏漏导致钢水外泄、员工错用工具造成故障等情况时有发生。
这一系列事故让公司管理层认识到,仅靠“闭门造车”式探索无法真正掌握技术,必须向外学习成熟经验。为此,公司甚至暂停生产,派遣技术骨干前往同行企业学习管理方法与实操技术。
郭春光成为外出学习团队的一员。1996年,他随队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参观学习。武钢连铸车间的高效运作令郭春光印象深刻:工作流程井井有条,钢坯生产既稳定又高效。
通过了解武钢的生产工序与技术细节,郭春光的生产观念发生了转变:他开始重视生产环节之外的设备维护与团队管理。这一变化标志着从片面追求产量的粗放模式,转向注重设备维护与技术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这不仅是连铸技术的提升,更是整体生产理念的革新。
工人们学成归来后,公司着手建立规范的车间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并固定工具摆放位置。随着每位员工明确自身职责,工作变得井然有序,事故率显著下降,生产逐步步入正轨。
“早期国产连铸机依据国外图纸制造,存在大量适配性问题,实际操作中工艺与设备时常‘冲突’。”在推进连铸工艺进步的过程中,郭春光始终未曾停止探索,持续优化工艺与设备的匹配度,以技术创新驱动连铸工艺发展。他亲历了连铸设备从机械化到自动化,进而迈向智能化的演进过程,并展望实现无人化操作,以技术引领钢铁工业未来。
日前,在阳春新钢铁连铸车间,郭春光注视着自动化浇钢设备,神情专注。他曾从事浇钢工序三年,工作时必须时刻紧盯钢水流动状况,连去洗手间都需提前安排同事接替,每日下班皆是疲惫和满身污渍。如今,操作人员已远离高温钢水,在控制室内通过智能系统便能精准掌握生产数据。“如今我们可以衣着整洁地当好产业工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郭春光笑着说。
技术领先
树立连铸领域新标杆
2009年,郭春光调入阳春新钢铁,承担起连铸车间筹建与员工培训职责,并主持炼钢厂三台连铸机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工作。
经过十余年实践,虽然连铸工人们已掌握基本生产工艺,公司生产也趋于稳定,但阳春新钢铁的连铸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内领先车间及国外先进标准,仍存在明显差距。当时车间小方坯连铸机中,R9米连铸机拉速只有每分钟3米,R8米连铸机拉速只有每分钟2.5米,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生产要求。
连铸机承担将液态钢水转化为固态钢坯的任务,处于钢铁生产流程的中间阶段。拉速是评价连铸机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拉速越高,单位时间内产出的钢坯就越多。彼时,公司连铸机的拉速水平既难以消化上游源源不断的钢水,也无法满足下游工序的生产需求,成为整条生产线的瓶颈环节。要进一步提升炼钢产能,就必须攻克提高连铸机拉速这一技术难题。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就要勇于突破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堵点。”郭春光表示,企业此前已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掌握了连铸技术;现阶段目标则是实现从有到优的飞跃,使连铸技术从模仿借鉴走向自主创新。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郭春光尝试了多种提速方案,虽多数未达预期,但他并未退缩,而是拓宽视野,积极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
2018年,郭春光与中冶连铸设计院携手,共同研发并推广应用均匀冷却型铜管,成功完成了该关键部件的技术升级。他从改善提速辅助条件入手,重点优化结晶器保护渣的润滑与传热性能,使均匀冷却型铜管从试验初期频繁漏钢,迅速提升至能够保障连铸机稳定运行的水平。
通过一系列配套技术改造,郭春光将连铸机拉速稳定提升至每分钟4米以上,使设备在同类小方坯连铸机中达到拉速与效率全国领先。2019年7月,他带队再次实现突破,将拉速提高至每分钟5米,铸就我国小方坯连铸拉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公司的成就,更是中国连铸技术的一项突破。”郭春光表示。
此后,郭春光团队又经过15个月的努力,完成多项改造与优化,使公司连铸机以每分钟5.73米的超高拉速刷新了自身保持的全国纪录,进一步巩固了阳春新钢铁在小方坯连铸拉速方面的领先地位。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连铸环节已从企业昔日的生产“短板”转变为如今的“领跑”环节,并持续驱动上下游工序协同创新与升级,助力整体钢铁生产线实现效率与产能双提升。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出品质更稳定的高端产品。”瞄准这一新目标,郭春光再次全身心投入生产一线。这份执着与创新,正是“大国工匠”最动人的底色。“我们不能总是追随他人,必须具备开拓突破的勇气,秉承创新超越的精神,方能推动我国工业持续向前,跻身世界前列。”郭春光说。
来源:南方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