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沉默的荣耀》里,穿越70年的信仰之光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当《沉默的荣耀》中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在赴台前夜说出这句真实独白时,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悲壮的渲染,却让无数观众瞬间破防。
![]()
这句跨越70年的话语,不是一时冲动的豪言,而是一位革命者对信仰的终极承诺,更是吴石、朱枫等隐蔽战线英烈,在生死抉择面前最动人的精神注脚。
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题材剧,《沉默的荣耀》以“九成以上真名真姓原型”的赤诚,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潜伏岁月。它没有将英雄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牵挂与挣扎,却在抉择时刻,让信仰的光芒穿透黑暗,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如今,这部剧的热播不仅让福州吴石故居成为“红色打卡地”,更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和平年代,那些沉默的牺牲,究竟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精神力量?
02 历史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真实的历史,远比影视剧更显悲壮。吴石赴台的抉择,不是被动的使命指派,而是主动向死而生的坚定选择,背后是对家国大义的清醒认知和对信仰的绝对忠诚。
吴石的人生本可以是另一种模样。这位出身福州螺洲寒儒之家的“学霸将军”,18岁参加福建辛亥北伐学生军,23岁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获“吴状元”美誉,37岁考入日本陆军大学,更因“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被称为“十二能人”。抗战期间,他参与策划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48岁升任中将,深得蒋介石器重,手握军政核心权力。如果选择明哲保身,他完全可以在福州解放后安享太平,或是追随国民党退守台湾继续高官厚禄。
![]()
但真正的信仰,往往在看清现实后愈发坚定。1946年调任南京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局长后,吴石亲眼目睹了官场“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的乱象,那句“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慨叹,道尽了他对旧政权的彻底失望。1947年,在进步人士影响下,他以“密使一号”的身份与中共建立联系,将南京变为潜伏“主战场”:牵线地下党员获取军事情报,致信学生助力淮海战役情报搜集,频繁往返宁沪传递长江布防信息,甚至促成林遵舰队在南京江面起义。1949年8月,当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国防部”次长赴台时,他深知此行是“深入虎穴”,台湾的白色恐怖早已弥漫,潜伏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一旦暴露便是必死无疑。但为了获取更多核心情报,为了祖国统一的大业,他毅然告别家人,留下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誓言,踏上了那条注定无法回头的道路。
吴石顶着“国防部”次长的光环,在敌人眼皮底下不动声色地记录军情,与家人团聚时恪守“约法六章”,将对亲人的牵挂深埋心底,1950年,因叛徒蔡孝乾叛变,他的身份不幸暴露。被捕后,吴石在法庭上从容不迫,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的绝笔,同年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就义,用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终极践行。
![]()
除了吴石,还有朱枫与陈宝仓、聂曦都在蔡孝乾叛变后牺牲,他们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传承。这些沉默的英烈,用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永恒的荣耀,也让“信仰”二字有了最沉重也最动人的注脚。
03 结语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不需要面对生死抉择,但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来抵御浮躁、坚守初心、担当责任。
信仰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坚守。吴石、朱枫等人的信仰,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生死关头的不离不弃;而我们的信仰,是对职业的敬畏,是对责任的担当,是对初心的坚守。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不必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但同样会遇到利益与道义的权衡、挫折与坚守的考验,而信仰,正是支撑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精神力量。《沉默的荣耀》不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部信仰教科书,它让我们读懂了沉默背后的坚守,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份安宁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更要传承他们的信仰之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使命。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坚守信仰的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荣耀”,也在为这个时代增添着光和热。
愿我们都能在信仰的指引下,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负先辈,不负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