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件旧袈裟在北京拍卖,却无人问津,一男子觉得蹊跷,花9万买下。回家后发现,袈裟内有隔层,剪开一看,竟装着一块旧被子。没想到这块旧被子几经转手,最终以1.3亿的天价售出。
拍卖会那天,时间是2005年4月,北京已经有点初夏的味道,文久拍卖公司的大厅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带着一股子旧物的味道,还有淡淡的消毒水味。
台上那件袈裟,挂在一根铁杆上,黄缎子已经有些发暗,边角都磨破了,露出里头灰扑扑的纱线,拍卖师翻来覆去地说着这件清末旧物的来历,声音在高高的天花板下飘着,没人接话茬。
“这种东西,谁要啊?”人群里有人小声嘟囔,秦先生站在后排,穿着一身灰色夹克,背着个帆布包,目光一直没离开那件袈裟。
他不是大收藏家,但眼力不错,他注意到,这袈裟不像寻常的寺庙用品,布料厚重,正反面都用了一整块黄缎,不是拼接出来的。
更奇怪的是,破口处隐约能见到细小花纹和一些看不明白的字,秦先生心里咯噔一下,总觉得这里面有事。
拍卖师喊了两遍“八万元起拍”,底下还是没人举牌,有人笑着摇头:“这不就是块大点的旧布头嘛,八万?送我我都不要。”
第三次没人举牌,这袈裟眼看就要流拍,秦先生咬牙没有拍,因为他不想要张扬,等这东西流拍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拍卖公司。
那时候拍卖公司给了一口价“九万”,他一听价格,简直是要了老命,但是他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硬是东拼西凑将钱拿过去了。
秦先生提着袈裟回家,一路上心里没底,他把袈裟摊开,手指沿着缝线摸过去,果然摸到一块夹层。
灯光下,他用小剪刀小心地剪开缝口,一股陈年尘土味扑鼻而来,袈裟里面,竟然包着一块大织物,颜色发暗,摸起来毛绒绒的,边角还有金丝线和绣花。
他平时见过不少旧布头,可这块布上竟然密密麻麻地织着奇怪的字和佛塔的图案,有汉文、有藏文,还有看不懂的梵文和满文。
秦先生那一晚连觉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就拎着这块布找朋友帮忙,“老秦,你这是从哪儿掏出来的,这可不像一般的袈裟啊!”朋友看着这块布,眼睛里闪着光。
没过几天,秦先生托关系找到了博物馆的专家,专家拿起放大镜,眉头皱起,嘴里念叨着:“缂丝……双面缂丝,这可不是寻常货色。”
一番研究后,专家告诉秦先生,这是一块清代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说白了,就是清朝皇室或者大贵族死后裹尸用的,数量极少,工艺极高,外头根本流通不到。
“你这东西要是真的,那可了不得,价值不可预估。”专家一句话,把秦先生心里那点疑惑彻底点燃了。
后来的事情,就像推开了一道门,藏羚羊绒、真丝、金线,四种文字,佛教密宗的图案。
专家们推测,这块经被极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随葬品,反正各种猜测都出来了,消息很快在圈子里传开,最初瞧不上袈裟的那拨人,听说袈裟里掏出了宝贝,都有点坐不住了。
有人托人打听秦先生的联系方式,想原价把袈裟买回去,有的甚至加价一倍,但秦先生心里有数,他没急着出手。
几年后,这块经被再一次被推上大型拍卖会,这次,没有人敢再小瞧这块“旧被子”。
现场气氛紧张,举牌的手一波接着一波,价码从几百万一路飙升,最后定格在6550万元,拍卖师当场都愣住了,这一刻,秦先生也有点懵,心里却说不出的痛快。
可故事还没结束,经被又被收藏家转手,再度出现在拍卖会上,这次的阵仗更大,连国外的买家都有人专程飞来现场。
拍卖场外停满了豪车,场内人声鼎沸,举牌的节奏比上次还要疯,落槌的那一刻,数字定格在1.3亿。
拍卖师的声音都哑了,很多人都站起来鼓掌,秦先生没去现场,但他电话那头听到成交价,整个人都愣住了。
后来那些曾在拍卖会上看不起袈裟的人,说起这事,脸上都是说不清的表情,有人悄悄跟朋友说:“早知道就该多看两眼,谁能想到一块旧袈裟里头竟然藏着天价宝贝?”
再往后,经被成了行业里有名的传奇,有人拿它当笑谈,有人觉得是命好,但秦先生自己明白,世上很多东西,外表破破烂烂,里头的东西没人知道,可但凡你多看一眼,多动点脑筋,说不定就能碰上天大的运气。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协会-陀罗尼经被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