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晓衡
偏头痛,这一困扰全球数亿人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如今迎来治疗“新路径”。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肖哲曼教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小窝蛋白1(CAV1)在偏头痛“蜜月期”(妊娠期)中的关键调控作用,为开发下一代偏头痛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分子靶点和治疗范式。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一区权威期刊《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神经炎症杂志,影响因子11.1),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周艳杰博士,通讯作者为肖哲曼教授。
![]()
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单侧搏动性头痛为核心特征,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偏头痛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排名第三,不仅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损伤风险,还与抑郁、癫痫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健康负担。
尽管近年来CGRP、PACAP等明星治疗靶点的发现,显著提升了偏头痛治疗效果,但临床中仍有约30%的患者对现有治疗反应不佳。
“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并非单一环节异常。”肖哲曼教授解释,偏头痛发作时不仅会出现CGRP这类致痛物质释放增加,长期病程中还会出现感受CGRP效应的CGRP受体上调。因此,仅靠减少已释放的CGRP或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难以实现全面治疗。而减少CGRP受体数量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
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一个特殊现象引起了肖哲曼教授团队的关注:妊娠期往往是偏头痛患者的“蜜月期”,妊娠中晚期绝大部分患者的偏头痛发作会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有女性偏头痛患者曾无奈表示,“如果能只怀孕不生孩子,我愿意怀孕一辈子”。这一独特的临床现象,为研究团队提供了重要的“仿生”研究思路。
通过对偏头痛小鼠模型的深入研究,研究团队有了意外发现:在偏头痛小鼠妊娠期,致痛物质CGRP的水平虽依然很高,但CGRP受体的表达却显著下降。
“没有足够的受体结合,CGRP就无法产生致痛效应,这很可能是妊娠期偏头痛缓解的核心原因。”周艳杰博士介绍,基于这一发现,团队进一步通过分子筛选,锁定了在CGRP受体降解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心分子”——小窝蛋白1(CAV1)。
![]()
研究证实,小窝蛋白1(CAV1)能够直接结合CGRP受体的核心亚基CLR,并主动促进其降解,从源头上抑制功能性CGRP受体的形成。与现有仅阻断配体-受体结合的治疗方式不同,小窝蛋白1(CAV1)实现了对CGRP信号通路的“根本性调控”,为偏头痛治疗提供了全新作用机制。
这一新机制的临床转化价值尤为突出。一方面,小窝蛋白1(CAV1)介导的CLR降解机制,可通过降解多余的CGRP受体形成全新治疗方式,精准解决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不敏感的问题;另一方面,小窝蛋白1(CAV1)本身具备抗炎特性,其调控可同步抑制ERK/CREB信号通路及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形成“降解受体+抗炎”的双重干预效应,为开发作用更全面、耐受性更优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医生立足临床现象开展科学研究,往往具有天然的‘仿生’优势。”肖哲曼教授表示,此次发现不仅为偏头痛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更在临床转化中展现出推动治疗范式从“阻断”向“降解”转变的巨大潜力。该研究为偏头痛的精准干预与创新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有望为那些对现有治疗反应不佳的偏头痛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