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卞吉】
发C刊有多卷?我在读博期间已经深深领教过了。当时能加一个C刊编辑的微信,都觉得无上荣幸。
如今,我进入C刊编辑部工作,从投稿人转变为审稿人,那种身份的置换带来的冲击与感慨,实在难以言表。
尽管我只是编辑部中的一名普通编辑,在整体期刊运行中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我始终怀着一份初心:希望能尽己所能,为那些踏实钻研的青年学人铺一段路,为那些真正有思想、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点亮一盏灯。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聊一聊当前学术期刊的现实图景,也希望能为正在努力中的年轻学者们提供一些切实的建议。
青年学人投稿有多难?
当前学术期刊最大的问题,就是“僧多粥少”。近些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以及博士、硕士规模均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核心期刊的数量却基本维持不变——这使得“发文难”逐渐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现象。
尽管发表文章的难度不断攀升,“发文”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分量却在指数级加重。随着“非升即走”制度在高校中广泛推行,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日趋严格,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往往成为评定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这也使得有限的期刊版面与日益增长的发表需求之间,构成了当前学术生态中的主要矛盾。最近两年,在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时常可以看到青年学者对学术体制、期刊以及学术“大佬”的批评声音,折射出这一群体普遍的焦虑心态。
在人文社科领域,目前主流的期刊评价体系包括南京大学的CSSCI(C刊)、北京大学的北大核心(北核)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AMI。其中,C刊的认可度最高,北核次之,社科院AMI则相对较低。
正因如此,C刊的发表难度也远高于另外两类。回顾若干年前,C刊的发表远没有如今这般艰难。2015年之前,不少高校还将发表一篇CSSCI期刊论文列为硕士毕业的基本要求。某高校的博士毕业标准,就经历了从四篇C刊,降至两篇,再到一篇C刊加一篇北核,直至最终取消发文要求的演变。
随着核心期刊发表门槛的提高,一些期刊领域的乱象也逐渐滋生。2015年之前,不少核心期刊曾以各种名目公开收取“版面费”,个别主编或编辑甚至利用手中审稿权力谋取私利。比如几年前落马的《求索》杂志前主编乌东峰,就是这类学术腐败的典型案例。尽管国家后续出台整顿措施,使公开的版面费现象基本绝迹,但更加隐蔽的腐败形式仍然存在。
![]()
2017年5月12日,湖南省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将《求索》杂志原主编乌东峰逮捕。
当前学术期刊的发表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不少具备学术地位与资源的“大佬”及其门生弟子,每年发文数量惊人,这在客观上挤压了初入学术界、缺乏资源的青年学者的生存空间。这也成为C刊目前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方面在于中国社会人情网络的影响,存在不少隐蔽的“人情稿”或利益交换;另一方面,也与C刊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C刊的遴选很大程度上依赖转载率、引用率等量化指标,而刊发知名学者的文章通常更容易提升这些指标。于是出现了“大佬”稿件应接不暇,而年轻学人投稿却难如登天的局面。
期刊编辑主要都关注什么?
期刊的稿源主要分为约稿和自来稿两种,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比如通过各种渠道转至编辑部的“关系稿”。不同期刊在管理规范程度上差异显著:有的期刊自来稿占比较高,审稿流程相对公开;也有一些期刊的投稿邮箱或系统形同虚设,大部分稿件实为约稿或“关系稿”。
以我所在的期刊为例,我们属于管理较为规范的一类,自来稿比例常年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我们也会进行一定比例的约稿,但所有约稿均与自来稿一样,严格执行外审程序。即便约来的稿件,若外审未能通过,同样不予刊发。正因如此,我们在发出约稿邀请前都格外谨慎,以免因退稿而“得罪人”。
所有期刊的审稿程序基本都包含初审、外审和主编终审这几个环节。对投稿人而言,能否通过初审尤为关键。一旦通过初审,基本上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初审工作通常由普通编辑负责,但也有一些期刊由主编直接完成初审,或是编辑初筛后再由主编二次筛选,通过者才进入外审阶段。
初审主要关注选题方向与格式规范。选题是否合适是首要考量,不符合本刊定位的会直接被排除。接下来会评估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些文章探讨的问题虽具现实意义,但缺乏学术深度;另一些则聚焦纯学术议题,却过于偏重故纸堆,现实意义有限——这些情况都难以通过初审。此外,选题的创新性也十分关键。每位编辑通常有固定的审稿范围,每月需处理上百篇来稿。一旦出现热点议题,大量同质化稿件便会集中涌来。编辑在重复阅读中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文章缺乏新颖视角或创新点,便很难脱颖而出。
只有当编辑认为文章选题契合本刊定位,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时,才会进一步细致审阅内容。这时,编辑会先关注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格式是否规范,之后再评估具体语言表达。
通过初审的稿件将进入外审环节。不同期刊的外审制度存在差异:有的只送一位外审专家,有的则送多位;外审意见在某些期刊仅供参考,而在另一些期刊则具有决定性。外审专家一般为相关领域学者,审稿结果虽存在一定偶然性,但整体而言意见仍较为客观合理。外审通过后,稿件还需经过主编终审。主编会从选题价值、学术质量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综合判断,这一环节通常仍有一定比例的退稿。总而言之,在文章正式刊出之前,每个环节都可能被退稿。这也是如今多数期刊不愿轻易开具用稿通知的主要原因。
不同期刊的审稿周期长短不一。目前C刊的整体审稿周期普遍在半年以上,但管理规范的期刊通常在一个月左右会反馈初审结果。如果作者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任何通知,建议主动致电编辑部查询。作为一名同样经常投稿的作者,我十分理解等待过程中的焦虑,也因此能体会作者选择一稿多投的无奈。不过,我并不建议在短时间内密集一稿多投,适当间隔——比如一个月左右——再尝试其他期刊会是更稳妥的做法。
![]()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给青年学人的一点建议
当前学术期刊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虽已备受诟病,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学人更需要学会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于有限的学术空间中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找准容易发表的研究方向。一篇文章能否被录用,选题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应在深入研读经典理论、广泛把握前沿动态的基础上,辨别出相对容易发表的研究领域。选题应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聚焦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真问题”与“新问题”,避免大而空泛;要密切关注国家战略、行业重点与学术前沿,增强选题的时代感与前瞻性;同时,应力避同质化竞争,善于在热点中挖掘独特的“细分切口”,形成差异化的研究视角。
系统研究本领域的目标期刊。要全面跟踪本领域相关学术期刊的最新动态,尤其应对近十年的发文趋势进行细致梳理,做到投稿时心中有数。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四个维度,通过系统分析,为每本期刊建立“个性画像”,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一是选题偏好,通过分析高频主题与栏目设置,判断期刊是偏重理论探索还是实证应用,是关注宏观政策还是微观案例; 二是风格取向,总结已发文稿的写作范式与研究方法的共性特征; 三是作者群体,留意该期刊是否注重扶持青年学者; 四是审稿机制,结合自身投稿经验并与同行交流,掌握其审稿流程、周期与反馈习惯。
广泛搭建朋友圈,进入“学术共同体”。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活动。这不仅是了解学科前沿、把握热点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进入本领域“学术圈子”的关键渠道。通过会议交流、论文宣讲与学者互动,能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学术网络,这对于获取研究灵感、争取合作机会乃至提升稿件认可度都至关重要,是青年学人在学术界立足与成长的长远支撑。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僧多粥少”的困境短期内或许很难改变,但体系的设计不应以牺牲青年学者的未来为代价。
打破这一僵局,或许需要从改革评价机制本身开始,让期刊回归传播知识的本源,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独立探索,留出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