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治疗,确定迎来全球首款上市,以及冲刺第二款上市的口服PCSK9抑制剂。
![]()
高胆固醇血症与调脂治疗
Guide View
高胆固醇血症,最广为被接受的定义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临床上,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通常基于血液检测中LDL-C或总胆固醇(TC)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例如,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LDL-C≥3.4 mmol/L或TC≥5.2 mmol/L可诊断为血脂异常。
![]()
LDL-C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其水平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ASCVD)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包括:心梗、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缺血性卒中、跛行、急性肢体缺血。
ASCVD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直至出现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在ASCVD的预防和治疗管理中,首要是控制以LDL-C升高为主的高脂血症。LDL-C也是调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 。调脂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各大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石,在调脂治疗上好用又便宜。
![]()
不过,任何一种他汀类药物剂量倍增时,降脂获益仅增加6%。这被科学界称为“他汀的瓶颈”——特别是单独使用他汀血脂不能达标的重度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即使服用低剂量他汀也不能耐受,又需要降血脂控制心血管风险的人群,亟需一款新药来打破“他汀瓶颈”,PCSK9抑制剂类药物就是在此背景下,以其高效的降脂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成为了很多人联合用药的新选择。
PCSK9靶点:降脂治疗的“黄金靶标”
自2003年发现以来,PCSK9被证实与胆固醇水平高度相关:缺乏该蛋白的人群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可降低40%,心脏病发病风险更是显著下降88%。这一突破性发现吸引了全球企业积极投入该靶点的药物研发。PCSK9从发现到药物临床开发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
图源:博药
PCSK9抑制剂:半月一针到半年一针
国内已批准7款,包括6款单克隆抗体和1款siRNA疗法,均为注射剂型。其中诺华的英克司兰凭借“一针管半年”的长效给药优势,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12%,达到7.5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其销售额继续高速增长,实现2.6亿美元,同比增幅达72%,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0亿美元大关。今年7月,FDA更是批准其无需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单药治疗。
根据临床研究(Victorion-Mono试验)数据,在未接受降脂治疗且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7.5%的人群中,使用英克司兰单药治疗(第1天和第90天各注射一次)后,第150天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46.5%,优于安慰剂(升高1.4%)和其他降脂药物(如依折麦布降低11.2%)。
![]()
图源:博药
全球首款,不用打针的强效降脂口服新药来了
Guide View
如上文所述,已上市PCSK9抑制剂和正在临床研发的大多为皮下注射型,对于患者依从性来说,用药频率较低有优势,注射相比口服劣势,故开发新型口服PCSK9抑制剂成为热点——默沙东的环肽类药物Enlicitide和阿斯利康的小分子化药AZD0780,此前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适应症均覆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图源:博药
阿斯利康的小分子化药AZD0780:“坏胆固醇”降低超50%,12周近85%患者降脂达标。
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5)期间公布的PURSUIT(AZD0780)研究结果显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AZD0780,仅需治疗12周,高剂量AZD0780可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C水平显著降低50.7%,且近85%的患者可达到AHA/ACC推荐的降脂目标(LDL-C<70 mg/dL),安全性可靠。
安全性方面,AZD0780各剂量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2%,与安慰剂组32.6%的发生率类似,主要不良事件为高血压。且最佳的治疗效果出现在30毫克剂量时,令人振奋的是,30毫克的安全性表现与1毫克相比并无差异。
![]()
基于此,研究者甚至提出了,未来探索PCSK9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复方制剂的可能性——当我们明确患者需要大于50% 的LDL-C 降幅时,可以直接给予一种复方药物,从一开始就实现强效降脂。这样一来,就不再需要从低剂量他汀开始逐渐加量,再考虑添加其他药物的繁琐步骤;对于高危患者群体来说,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选择,治疗更加简单、直接和高效。
![]()
默沙东环肽类药物Enlicitide:关键三期数据公布,疗效媲美注射剂,冲刺全球首款。
近日,Enlicitide在两项关键三期临床中大获成功,默沙东计划2026年初提交FDA申请,有望领先阿斯利康,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口服PCSK9抑制剂。
该药疗效媲美现有抗体类注射药物,针对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在6个月时,与安慰剂相比,enlicitide使LDL-C水平额外降低了55.8%。67.5%的患者达到了预设的双重目标(LDL-C 降低至少50%且水平低于55mg/dL),而安慰剂组仅为1.2%。
针对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6个月时,与安慰剂相比,enlicitide 使LDL-C水平显著降低了59.4%。67.3%的患者达到了上述双重达标目标,而安慰剂组仅为1.0%。这些结果甚至超过了其他降脂疗法研究中观察到的数据。而除了降低LDL-C,该药在降低其他血脂指标(如非 HDL-C、ApoB 和 Lp(a))方面也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善,且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
![]()
![]()
图源:博药
结语
Guide View
对比上述两大新药,虽然默沙东Enlicitide降脂效果更显著,但多肽类药物通常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合成及制剂工艺复杂等问题,生产成本较高,预计难以形成价格优势(估计年治疗费用在万元左右)。而阿斯利康小分子化药在大规模生产方面具备成本可控的潜力,若能在工艺上取得突破,有望实现更优的经济性。
不过,从用药可及广度上来说,两者均比不过现有成熟的口服小分子药物联合方案,如他汀联用依折麦布等在强效降脂方面已可达到相近疗效,且成本显著更低,已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据了解,带量采购后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年费用仅约200元,极具性价比。因此,分析认为,两款口服新药可能主要适用于他汀无法控制、他汀不耐受或经济条件较好的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参考来源:
[1] 博药
[2] Bio Journey
[3] 医学新视点
[4] 丁香园心血管时间
[5] 健康百年
[6] 盖德视界历史报道
制作策划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