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帅是高一男生,最近总躲着班主任王老师走。不是因为成绩差,是王老师总在班里说“某些人脑子笨,再努力也没用”,又在家长群里夸“XX家孩子天生聪明”。更让他难受的是,明明自己数学考了85分(进步10分),老师只扫一眼就说“别骄傲”,却把同桌92分的卷子贴在墙上夸“这才是榜样”。
学生反感的从来不是严厉,是藏在“为你好”里的不公平。今天我们就撕开这层窗户纸,老师哪些行为,让学生表面不说,心里早翻了白眼?
![]()
第一,偏心比成绩差更伤人
“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我们差生连提问都不敢。”这是小帅日记里的话。王老师总把最难的题留给“尖子生”,小组讨论时也只听优生发言,对后排开小差的却视而不见。
偏心是教育的毒药。它让努力的学生觉得“再拼也没用”,让落后的学生自我放弃。心理学早有结论,教师的关注偏差,会直接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你不是学不好,是“我不值得被认真教”。
![]()
第二,拖堂+占课,透支学习热情
“下课铃响了,老师还在讲最后一道题;午休时间被占了改数学,连去食堂都跑着。”这是高三生小琳的日常。她最恨的是,老师总说“这都是为你们好”,却看不见大家课间趴在桌上补觉的样子。
拖堂的本质,是对学生时间的“掠夺”。学生不是学习机器,需要休息、社交、消化知识。强行占课只会激发逆反:“你越逼,我越不想学。”
![]()
第三,否定打压,比批评更致命
“你这题都错,脑子怎么长的?”“作文写成这样,以后考不上大学。”王老师总用这类话刺激学生。小宇帅数学考砸后,他当众说“你这种基础,专科都悬”,导致小帅整个学期数学都抬不起头。
打压式教育,摧毁的是学习内驱力。学生需要的不是“你不行”的否定,是“你可以更好”的引导。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老师的积极期待,能让学生成绩提升30%;而长期否定,只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
![]()
第四,过度比较,摧毁自信
“你看XX,同样学一年,人家怎么就考第一?”“人家早自习背单词,你却在睡觉。”小琳最烦老师总拿她和“别人家孩子”比。她哭着说:“我不是不想努力,是他让我觉得,我永远不如别人。”
比较是最锋利的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人开窍晚,有人擅长实践。总拿短处比别人长处,只会让孩子陷入“我不够好”的焦虑,甚至厌恶学习本身。
![]()
最后,双标规则,消耗信任
“我迟到扣1分,班长迟到只提醒。”小帅最恨这种“看人下菜碟”。王老师规定“上课不准带手机”,自己却总在课上回消息;说“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却默许课代表抄答案。
双标是信任的杀手。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规则只约束我们,不约束你?那凭什么听你的?教育的前提是平等,失去公平,再正确的道理都像“双标剧”。
![]()
所以,好的老师,从“看见学生”开始
小帅后来遇到新老师李老师,他会在小帅进步时说:“这次解题思路很清晰”,拖堂前问:“大家饿不饿,讲完这题就下课”,比较时说“XX的错题本值得借鉴,你也可以试试”。半年后,小宇数学冲到了110分。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不是填满容器。学生反感的不是严格,是冷漠;不是批评,是贬低;不是要求,是双标。好的老师,会蹲下来和学生平视,用公平、尊重和期待,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我能行。”
你遇到过最反感的老师行为是什么?是偏心、拖堂,还是总打压你?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教师##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