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彭博社报道,欧盟正准备将华为和中兴设备从电信网络中剔除。欧盟的意思还有,非欧盟国家谁用华为,就准备好上“黑名单”,还别指望能拿到援助。
从原来的“建议别用”,到现在直接变成“用就制裁”,欧盟的动作升级得相当明显,其实背后掺着不少政治算计。
这场针对华为的封锁,并不只是欧洲自己的决定,更像是顺着美国的风,借“安全”之名做“排他”之事。
![]()
从盟友下手,先统一内部
欧盟最近的一些动作,正在让全球科技圈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过去那种停留在口头上的“建议”,如今正一步步变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定。
这不只是政策收紧那么简单,更像是在建立一整套排他性的体系。
一方面要让成员国内部步调一致,另一方面还要把这种标准推广到欧盟之外的国家。
![]()
这套组合拳的核心,其实不是单纯的“技术安全”,而是围绕未来全球科技秩序和话语权展开的较量。
欧盟想用这招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界线。
这股“强硬风”首先吹向了欧盟内部,布鲁塞尔正在酝酿一个重大决定:把2020年那份原本只是“建议性质”的“高风险供应商”安全指南,升级成必须无条件执行的法律规定。
换句话说,各成员国在选择电信设备供应商时,不再有自主决定的权力。
![]()
哪怕某个国家认为从成本、技术或市场角度出发,使用某家厂商更划算,也必须遵守布鲁塞尔的统一指令。
这项政策的核心目的非常明确,要在整个欧盟内部建立一道没有例外、没有漏洞的封锁线。
这种“集中决策”的做法在欧盟并非首次出现,像之前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欧盟就是通过内部施压,让各国保持立场一致。
现在,他们把同样的手法搬到了技术领域。
不过,不是所有成员国都买账。
![]()
一些国家担心,这种“一刀切”的政策会带来沉重负担。
如果真的要拆除并更换现有通信设备,不仅成本高昂,最后还得由政府和纳税人埋单。
而且,贸然更换设备可能引发网络中断、通信延迟等风险,直接影响民生和经济运转。
在表面看似“统一”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很多不同声音。
![]()
尤其是那些依赖华为等中企设备的国家,更加担心自身网络稳定受到影响。
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布鲁塞尔这种做法并不是出于纯粹的安全考虑,而是更多地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对这些国家来说,他们希望欧盟能给出确凿的安全证据,而不是仅凭“怀疑”就强行定规矩。
![]()
欧盟的“胡萝卜加大棒”
在内部收紧政策的同时,欧盟开始把同样的逻辑往外推广,也就是所谓的“对外输出规则”。
他们手里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那个雄心勃勃的“全球门户”投资计划。
这个计划原本是为了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分庭抗礼,通过资助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如今,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使命:成为欧盟推广自己技术标准的武器。
![]()
欧盟的新规定很简单,如果一个国家想拿到“全球门户”的资金支持,那就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
在自己的关键基础设施里,不能使用欧盟认定的“高风险”通信设备。
这个“高风险”名单里,首当其冲的就是华为等中国企业。
换句话说,想拿欧盟的钱,就得按欧盟的规矩来。
如果你不照办,欧盟就可能直接切断资金。
![]()
这种“金钱换立场”的做法,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施压。
不少国家和学者批评欧盟,把本来应该是促进发展的援助工具,变成了政治手段。
这种做法被称作“援助武器化”,因为它不仅干涉了受援国的技术选择自由,也妨碍了他们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政策。
更让人讽刺的是,欧盟过去经常批评中国在对外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现在自己却在做同样甚至更过分的事。
![]()
这种“双重标准”让欧盟原本想展示的“公正与透明”形象,变得十分尴尬。
有分析认为,这其实反映出欧盟内部对中国科技实力的焦虑。
欧盟既想保持与美国的战略一致,又不愿完全依赖美国,但面对中国在5G、AI等领域的快速崛起,他们担心自己在全球科技格局中被边缘化。
于是,欧盟一边高喊“技术安全”,一边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试图拉拢更多国家“选边站队”。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或许能制造一定的影响力,但从长远看,却可能让欧盟在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受损。
![]()
“安全”只是借口,焦虑才是真相
欧盟这套所谓的“安全框架”,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但真正的理由其实站不住脚。
到现在为止,欧盟没有拿出任何明确的证据,证明华为等企业存在具体的安全问题。
也就是说,他们在没有确凿事实的情况下,就先给企业贴上“高风险”的标签。
这种“先定罪、后找证据”的做法,被很多人批评是典型的政治操弄。
![]()
事实上,华为等企业的设备早已在全球多个国家通过了严格的安全审查,并在欧洲市场安全运行多年,从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前不久,西班牙一家大型电信运营商还与华为签下了上千万欧元的合同。
面对外界质疑,西班牙政府回应称,他们的国家安全机构能完全掌控本国数据,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访问,这等于直接否定了布鲁塞尔的“统一安全说法”。
这类现实案例,让欧盟的“安全”理由显得更加薄弱。
![]()
那么,欧盟究竟想要什么?答案其实不复杂。
一方面,他们想在政治上跟随美国的步调,对中国进行“去风险化”。
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证明自己在科技规则制定上的存在感。
欧盟既不想在中美科技竞争中被边缘化,又缺乏独立引领的实力,这种“既想靠近又怕失控”的心理,正是他们行动的底层逻辑。
![]()
笔者认为
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很直接,认为这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做法,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最终只会损人不利己。
问题的根源,早已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实力赶超的普遍不安。
尽管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一些欧洲国家仍然因为华为设备在技术、价格和服务上的综合优势,选择继续合作。
这说明,市场的逻辑和技术的逻辑,有时比政治的逻辑更具说服力。
![]()
归根结底,真正的科技领先地位,从来不是靠封锁、排挤和设置壁垒就能维持的。
它只能源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创新和开放合作。
欧盟如今选择的这条路,不仅破坏了全球技术合作的氛围,也可能让自己的“全球门户”计划信誉受损,从一扇通往合作共赢的“大门”,变成一道阻碍他国发展的“门槛”。
这种做法是否明智,最终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