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刚收尾,“湘超”还在进行中。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湘超话题的文章,说湘超火不了,只能是喜欢足球的那小众群体的一次大活动而已。
当下的老百姓大多数人对足球这玩意是无感的,当时就有很多人不服气,说博主孤陋寡闻,要博主走出去看看,开赛到现在两个月过去了,看看社会上有多少相关讨论?
之前在朋友圈还能看到关于湘超相关的文章,现在你刷朋友圈,刷到湘超相关的内容多吗?
关于“湘超”,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网上好像无比的火,各种抢不到票,各地的融媒体都在宣示着有多火。
而湘超的现实情况是花了很大的营销成本,只有体制内和事业单位的一群人在狂欢,主要是这群人闲的!不信?你去看各个县城小地方的体育馆、各种运动场所看看,基本都是这类人为主。社会上的吃瓜群众好像没有被调动起来。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来数落“湘超”的,相反,是想聊聊湘超到底什么时候能火呢?足球跟旅游又有啥关系?
聊完了,估计大家就能看明白个一二了。当然,纯粹个人瞎想的,不一定对,大家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看就行。
1
改开几十年来了,随着中国各种体育项目在国际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优异成绩,好像就只剩中国足球越来越差?
社会上各种吐槽、挖苦、贬低中国足球,尤其是这十几年通过互联网传播,每个人都好像痛心疾首的样子,怪足球运动员的,怪制度的,怪腐败的......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能力。
要聊足球,就要从人类起源说起。
是不是聊得太远了?那长话短说。
当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真正人类的时候,为了活下去,没日没夜的挖野菜、打怪物,直至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到后面出现了很多很多,慢慢形成了部落。
随着部落慢慢越来越壮大,总不能大家一起出门打猎,一起下河抓鱼吧?大家都出门了,家里老人小孩没人照顾,有野兽突袭怎么办?身上的树皮破了没人补,被野兽抓坏了小弟弟怎么办?
于是聪明的人类学会了分工:一群人负责上山打猎,一群人负责下河抓鱼,有一部分负责种植农作物,留一部分人留守部落防止敌人和野兽袭击,还有一群人负责在家制作狩猎工具等等。
通过分工,在家做饭的这群人,把饭菜做得越来越好吃;在家制作狩猎工具的人,随着没日没夜的钻研,专业上越来越精,通过他们不断的尝试各种材料,终于有一天,一不小搞出了一把金属武器。
他们发现这金属武器更容易杀死猎物和敌人,于是整个部落很快就人手一把。
这天他们正在山上找寻猎物,突然遇到其他部落的人,看着对面一群人手拿还拿着一根根木棍,于是他们打起了歪主意,并很快杀死了对方,抢了别人的猎物痛痛快快的回部落了。
自从这个部落手里有了金属武器,再也没上山打猎和搞种植,他们发现打猎还是太危险,每一趟围猎大型野兽都要死好几个人,说不定最后还让猎物跑了;搞种植收获时间太长,一年收获一次太慢了,都没有抢劫别的部落来的快。
他们手里拿着金属武器,一天就可以抢劫几个别的部落。那些地处平原专门靠种植为主的部落,辛辛苦苦一年才生产出几百斤粮食和几只牛羊,只需一天就可以被人家洗劫一空。
于是专门靠抢劫为生的这个部落里的人越来越富有,他们不再下地干活,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不断的研发和改良武器,只要抢的过别人就行。
而被抢的部落就只能是越来越穷,由于没钱升级武器,每被抢一次就只能从头再来,实力相差越来越悬殊。
专门靠打劫为生的部落随着抢到的财富、食物、奴隶越来越多,整个部落里的人平日里又无所事事,于是就养了一批专门供他们娱乐的人,像音乐、舞蹈、体育赛事等各种文娱活动。
这个部落里的张三家修了一个篮球和足球场给孩子锻炼身体,李四家看到了,也给自己孩子修一个;张三请了村里最厉害的老师教孩子打球,李四家也请一个.......部落里玩篮球足球家庭多了,部落就不时组织一起比赛,大家闲着没事,都跑去看热闹,部落首领说了:比赛赢了奖励一箱黄金并全村通告说你家是最厉害的。
这个部落里的几个家族为了挣部落第一,慢慢开始花钱到各个穷部落去物色具备相关优秀天赋的种子选手来帮他们战胜对方家族。
而别的家族闲得没事就比跑步、有的就比唱歌、有的比画画......
而穷部里的人为了生计,大多数人是没有闲功夫去关注这一块的。关注的这些人是这些穷部落里的管理者,不用下地干活,给闲的。
各位,看明白了吗?是不是很熟悉?
自从工业革命和二战之后的欧美文娱活动发达,是因为他们抢夺世界财富,整个国家富得流油。
国家富裕、百姓有钱有闲,才能愿意为这些文娱活动花钱,买开心嘛。
像格莱美奖、诺贝尔奖、环法自行车、F1拉力赛、好莱坞、奥斯卡及欧美各大电影节、欧冠、英冠、NBA........等等,才会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全世界都以获得这些奖项为荣。
中国的足球不行,终极原因是老百姓穷了二百多年。
短时间想靠国家的力量扶持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
虽然大伙都知道我们有制度优势,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文娱产业跟类似科技又不一样。
科技,类似芯片、光伏只靠极少部分人花钱花精力攻关就行,中国14亿多人,从事芯片、光伏产业上下游,顶了天也就几百万人,其实跟大部分没啥关系。
中国足球也有几十万名运动员,光靠扶持这些运动员就行了吗?
不行的,首先从底层选拔的苗子都是矮子里找高子,质量都好不到哪去,这里还跟暗箱操作没关系,单纯的只是千里马遇不到好的伯乐。
因为身边踢足球的少啊,体育老师都不专业,就算你从小就展现惊人的足球天赋,没人知道。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考体育专业的,有几个是爱好体育?只是因为高考可以走捷径啊,出来当体育老师,自身能有多专业?
其次是家庭影响,中国还没有形成良性的足球经济,孩子们踢球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影响,家长们都不太支持。
很多人会说现在有点父母很开明啊,都支持孩子们踢球。去年还曾爆出武汉小孩子足球退会费用事件?
这也是我们这80后这一代做父母才稍微开明一点。之前想都不敢想,但要等80后的子女们登上国际赛事,还要几年。
所以,中国足球想要在世界杯拿奖杯,不是底层青训组织的有多好,也不是国家选拔多公正透明就能解决的,归根结底,是要中国老百姓有钱又有闲。
老百姓有了钱又有了闲,周末带着老婆孩子去体育馆看看足球比赛,或是去剧场看看演出,一张门票不管是99还是199,都花得起,当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足球赛买单,自然就有人去组织这样的比赛。
看球赛的人多了,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都是哪个足球运动员,讨论的是哪场球赛,就会有企业、有老板赞助足球队,足球队有稳定收入,球员就变成专业运动员,技术也就会越来越精湛。
慢慢的一个县、一个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足球队,就有能力在当地发掘有天赋的足球苗子。
家长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足球上面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为家长们知道,只要孩子们踢得好,就算进不了国家队,在县足球队也能养家糊口。
慢慢形成地区联赛,再到省级联赛,再到国家联赛,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中国足球拿世界杯只是时间的问题。
道理估计大家都懂,那么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给大伙看一个官方数据:2024年,我国人均收入1.3万美元。
中国的“苏超”、“村超”“村BA”早不火晚不火,为啥这两年突然火了?
因为中国老百姓富起来了,有闲功夫开始关注茶余饭后文娱生活。
这两年经济下滑,很多人觉得日子难受,说老百姓口袋没钱,经济不行,干嘛说富起来了呢?
相比二十年前,总体是国家富裕,百姓吃足穿暖,手里的余钱多了起来,相比口罩前,只是挣钱的速度慢一些而已,大家一时还没适应。
疫情前我们团队做一个乡村或者文旅项目的设计,动不动上百万、大几十万,现在打五折之后还要打折,简直是腿打折,而团队工作量、流程都一毛一样。大家提成少了,一下都觉得日子不好过了,政府的钱也收不回,都被欠着。难受吗?也难受。
言归正传聊回足球,再给大伙看几个数据:
美国人均GDP收入突破1万美元是1978年,NBA第一全球直播是1988年;
德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是1979年,英国是1980年,法国是1979年,欧冠联赛第一次全球直播是1992年.......
所以说:“苏超”的爆火,这是中国足球的里程碑事件。
但后面各地方的跟风,是很不明智的,用句俗话说,好钢没用在刀刃上。很明显,用早了点。
该什么时候发力呢?接下来5到10年之间。
10年内,中国足球会冲进世界杯,各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民间足球俱乐部,形成庞大的足球产业经济,绝对不是官方出钱养的那种,还会形成正规的不同等级的足球联赛。
在国家实力的背景下,未来的中超联赛含金量胜过世界上任何一个联赛,全世界的球员都会以加入中超联赛而骄傲。
未来中国足球会慢慢冲进世界杯,到16强、8强、4强、乃至夺冠,我们在有生之年绝对会见到的。
2
其实老百姓不光开始关注足球,还关注很多方面。
再来聊聊文旅,前面底层逻辑已经讲完了,大伙应该都听明白了?
那么文旅往哪个方向发展呢?
首先不知大伙发现一个现象没?博物馆这两年是不是都要提前两天预约?
博主2012年在省博物馆附近上班,周末实在无处消遣,偶尔也会跟大学死党去一趟湖南省博物馆溜一圈。记得每次去,大周末的里面只有几对跟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学生参观,几乎没啥人。现在每天都要提前预约,约周末都要提前好几天,还有图书馆啊,什么艺术馆啊,越来越让更多人的关注。
其实也是前面所聊到的,老百姓有钱了,追求变了,开始追求更多的文化层面的精神熏陶。
这代表着什么呢?
发展了二十多年的观光型的文旅项目,慢慢会被市场淘汰掉。
除少部分顶级的类似泰山、衡山这样名山大川外,剩下的小部分5A级景区和绝大多数4A3A景区会持续亏损直至闭门谢客。
这套评分体系也会被淘汰,现在市场早就没人认这玩意了,只剩政绩考核还有点点用。
从现在网上不时地爆出各地5A、4A景区破产拍卖新闻可窥见一斑。更多项目都在企图自救,当然,也不是不能救,但能被救起的也只是个例,凤毛麟角。
大量的项目被城投或相关属性的主体把控着,这大趋势面前,要想救就要大破大立,一般没人敢担这个责,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博主碰到的不要太多。
有些能想到这些趋势的还好,知道对症下药,问题碰到太多的项目其实根本没这意识。最近在省内接触过几个县某某管理处管理的项目,都会听到一个某电要跟他们投资运营消息。
发现某电已经在省内小县城和地级市里落了几个项目,都2025年了,还是重资金新建的古镇古街风。不过搞传媒营销是他们优势,开业确实人山人海,开业到现在刚过去2个月,现在去看看鬼都没看到一个了。
当然咯,某电来头大,有背景,各地方领导们刚好认可这一套,我这样的小啰啰想撬个业务,无异于蚂蚁撼树、螳臂挡车。
这样的团队还要在各个小县城继续祸害这个行业,想想,哎。
不过在我个人看来,真心应了那句:有心难救该死的鬼。
聊回文旅,正因为老百姓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文化,本来的文创会迎来风口,不断的会涌现现象级的爆品出来。
文创产品在文旅行业里一直被提,但一直没有走出市场行情,主要还是经济原因。百姓们不买账,资本就不投入,产品就难出好内容。
慢慢的像汉服、咖啡这样的文创类产品持续迭代,未来会出现更多类型和项目。不经意间你就发现哪个地方的什么东西就火了。
由于文创覆盖的面极广,已经脱离传统景区的运营思路,未来的引流方向不是哪里的景色好,不是哪里的服务好,而是全国各地的游客就为了一杯咖啡、一碗麻辣烫、一把扇子、一把雨伞千里迢迢跑来买,顺道游览一下而已。像最近火的荒野求生,以后在各地会越来越多,能火是因为百姓喜欢。冲这个求生项目,观众大老远去现场看,顺道游览景区,如果说宣传景区多好看多好玩,谁看你的内容?
所以文旅运营要做的是用心策划好每一个有可能引起国民共情的内容点,等着其中一个或几个点被广大游客发现,并形成传播裂变。
传统景区游客不去了,那游客去哪里玩呢?
前面聊到过,平常周末陪家人出门玩以当地各种赛事,文娱活动、当地本土演唱会、各种民俗艺术类活动、再加上去乡里体验一下大自然,登山等。
以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球队,有自己的赛事,每一个人呢都有自己的圈子。
未来各个城市附近的各种道教佛教山,会成为热门地方,虽然涉及意识形态,但这些才是真正代表中国文化,老祖宗的东西,会慢慢让人越来越沉迷,从网上那些来不来数百万粉丝的道姑、道爷就可以看出苗头。从感兴趣到转化成市场潮流,这些转化还需要点时间。
所以在这一块,城郊车程距离一个小时以内的区域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至于做什么,大家根据自身资源再去思考。
长假出远门,游览传统的名山大川和各种小众又极具特色文化的小地方去体验。大家都知道体验经济,至于体验什么,其实大部分人都没弄明白。
这一块大家多关注川藏318线就明白了,它脱离了景区,脱离了运营,但是真正的体验,并养活了沿线的乡镇上百万民众。
以后类似这样的体验线肯定会越来越多,有沙漠的,有雪原的,有草地的,有海洋的.......
聊的这些不是马上会发生,但慢慢的会形成,再过几年再看我今天的文章,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总的一句话,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一不小心写了5000多字,难道不应该点个赞再走吗?下次想听我聊啥?请告诉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