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初一初二的孩子来说,初中三年的学习节奏如同一场马拉松,起跑阶段的方向和力度,直接决定了后续能否稳步前行、冲刺终点。很多家长陷入 “全面抓、样样紧” 的焦虑,总担心孩子哪科掉队,结果精力分散、收效甚微。其实,初一初二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 —— 集中火力让数学英语两科拔尖,这才是决定初中学习成败的关键,其他科目完全可以循序渐进、从容追赶。
为什么数学英语是初一初二的 “重中之重”?
初中阶段,无数孩子掉队的根源,并非语文、物理或小四门,而是数学和英语这两门主科。这两科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它们一旦落下,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甚至会引发 “连锁反应”。
数学是逻辑思维的基石,初中数学从初一的有理数、方程,到初二的几何、函数,知识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果初一基础不牢,初二面对更复杂的题型时,只会听得云里雾里;到了初三,面对综合应用题更是无从下手。英语则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单词、语法、语感都需要长期沉淀,初一初二如果没能建立扎实的词汇量和语法体系,初三既要应对新课,又要复习旧知,还要备战中考,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查漏补缺。
更关键的是,数学英语的成绩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态。这两科分值高、占比大,一旦分数过低,孩子会陷入 “课堂听不懂、作业做不出、考试考不好” 的恶性循环,自信心逐渐崩塌,甚至会对整个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 哪怕语文、物理等科目能跟上,也会因为主科的挫败感而放弃努力。反之,如果这两科能达到卷面分的 90% 以上,孩子会收获强烈的成就感,这种自信会迁移到其他科目,形成 “越学越有劲儿” 的良性循环。
有一组数据值得家长关注:高中阶段数学能稳定在 130 分以上的学生,大多能考上 211 院校,而全国 211 院校的平均录取率仅 5%。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初一初二打下的数学英语基础,不仅支撑初中学习,更是高中阶段的 “底气”。初一可能中等偏上的孩子都能考 130 多分,到了初二只有优等生能稳住,初三更是只有真正拔尖的孩子才能保持优势,可见提前抓牢主科的重要性。
其他科目不用急,按节奏追赶即可
很多家长的焦虑,源于 “怕错过任何一个提分机会”,但初中学习的关键在于 “分清主次、循序渐进”。除了数学英语,其他科目完全可以按部就班,无需提前抢跑或过度焦虑。
生地会考:下学期发力完全来得及
初二家长最关心的生地会考,其实没必要在初一或初二上学期提前准备。生地学科的知识点集中在初二下学期,且以记忆性内容为主,提前学习容易遗忘,反而浪费时间。建议初二上学期专注于数学英语,下学期再集中精力梳理生地知识点、刷题巩固,时间完全充裕,只要跟着老师节奏认真复习,就能取得理想成绩。
物理:初二上重基础,无需补课
初二上的物理属于入门阶段,偏文科性质,难度较低,核心考点是概念、实验结论、基础公式,并不涉及复杂的逻辑推理。很多孩子初期分数不高,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尚未适应学科思维。此时无需盲目补课,只要让孩子吃透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认真完成学校发的练习册,把每一个实验的原理、步骤、结论记牢,错题及时订正,到期末自然能拿到高分。
语文:每天 20 分钟,刷题 + 总结高效提分
语文分数偏低的孩子,不用陷入 “海量阅读” 的误区,短期内提分更有效的方式是 “针对性刷题”。每天抽出 20 分钟,让孩子做一套标准试卷,比如《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必刷题》《大小卷》等,通过做题明确考点:哪些是需要背诵的古诗文、文言实词虚词,哪些是阅读题的高频考点。
更重要的是对照标准答案,总结阅读答题模板 —— 比如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赏析句子的角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等。这些模板能帮助孩子快速掌握答题逻辑,避免踩空得分点,坚持一学期,语文成绩必然会稳步提升。
小四门:跟着学校节奏,课后简单复习
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小四门)的知识点零散但难度不高,初一初二阶段无需额外花费大量时间。只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利用碎片时间(比如睡前 10 分钟、课间)简单回顾,就能应对考试。这些科目更注重长期积累,等到初三总复习时再系统梳理,效果会更好。
甚至可以说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孩子数学英语能稳定在 90% 以上的分数,哪怕其他科目暂时落后,也无需焦虑。因为这足以证明孩子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后续只要针对性补强,很快就能跟上。当然,孩子不可能考零分,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让家长摆脱 “全面焦虑”,把精力聚焦在真正能决定学习走向的核心科目上。
![]()
不同基础的孩子,这样落实数学英语提分计划
明确了核心目标,更重要的是落地执行。根据孩子当前的成绩水平,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才能高效提分。
成绩未达 90%:集中火力补基础,80% 时间砸向主科
如果孩子目前数学英语成绩低于卷面分的 90%,建议把可支配时间的 80% 甚至 100% 投入这两科,其他科目只需跟着学校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即可。
- 数学:先回归课本,吃透定义、公式、定理,确保每个基础知识点都理解透彻。然后选择基础类习题(比如课本课后题、基础版必刷题),分模块刷题,比如初一重点练计算、方程,初二重点练几何证明、函数基础。家长要避免当甩手掌柜,每天花 30 分钟陪伴孩子核对作业、订正错题,确保孩子不是 “机械做题”,而是真正掌握知识点。如果孩子某一模块薄弱,可针对性观看网课补漏,但要注意 “少而精”,避免贪多嚼不烂。
- 英语:坚持 “单词 + 阅读 + 语法” 三件套。每天背诵 20-30 个中考核心词汇,结合例句记忆,避免孤立背单词;每天读 1 篇短文(比如中考阅读理解真题),培养语感;语法方面,跟着课本或网课分专题学习(比如时态、从句),每学一个专题就做对应的练习题巩固。建议准备错题本,把语法错题、阅读易错点整理出来,定期复盘。
成绩已达 90%:拓展拔高,保持优势不滑坡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 90% 以上的分数,说明基础扎实,此时要做的是 “拓展拔高”,避免后续掉队。建议至少保留 50% 的可支配时间在数学英语上。
- 数学:跳出基础题,开始刷中档题和难题,比如《培优新方法》《挑战压轴题》等资料。有余力的孩子可以接触简单的竞赛题,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重点是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比如几何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函数综合题的解题步骤,形成自己的解题体系。
- 英语:提前背诵中考词汇大纲,甚至可以接触高中核心词汇;阅读方面,增加美文、时事短文的阅读量,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写作方面,每周练 1 篇中考话题作文,参考范文优化句式和表达,积累高级词汇和句型,让作文更出彩。
偏科严重:优先补强薄弱科目,避免 “短板效应”
如果孩子一科拔尖、一科薄弱(比如数学好、英语差,或反之),要优先补强薄弱科目,避免 “短板拉低整体水平”。比如英语薄弱就多花时间在单词和语法上,数学薄弱就重点补基础、练题型。薄弱科目提分后,再兼顾两科的同步拓展。
家长做好这 3 点,助力孩子高效提分
初中孩子的自律性还在培养中,家长的正确引导的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数学英语提分的关键期。
1.做好 “监督者” 而非 “指挥官”:不用给孩子制定过于苛刻的计划,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合理的学习时间安排,然后监督孩子按计划执行。比如约定每天晚上 7-9 点学数学英语,家长要确保这段时间孩子专注学习,不玩手机、不拖延。
2.关注 “过程” 而非只看 “结果”:不要只盯着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比如孩子是否能主动整理错题、是否能清晰讲解知识点、是否对学习更有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比如 “这次错题比上次少了,进步很大”“这个知识点你讲得很清楚,掌握得不错”,让孩子在正向反馈中越学越有劲儿。
3.保持 “平和心态”,避免传递焦虑:家长的焦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果孩子某次考试没考好,不要指责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比如 “这次数学失分主要在几何题,我们接下来重点练这个模块”,帮助孩子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负面情绪。
初一初二是初中学习的 “黄金奠基期”,这个阶段的核心不是追求 “全科满分”,而是抓牢数学英语这两个 “命脉科目”。只要这两科拔尖,孩子就具备了应对初中后续学习的核心能力,其他科目后续补强完全来得及。
家长要做的,是摆脱盲目焦虑,明确核心目标,给孩子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陪伴孩子稳步落实。等到初三冲刺阶段,你会发现,提前抓牢主科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从容、更有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