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油菜籽去年在华销量一夜蒸发20亿加元,机舱门还没关,农民代表已经把抗议横幅塞进外长手里。
九架专机前后脚落地,北京停机坪排面拉满,西班牙火腿、挪威三文鱼、泰国榴莲各有算盘,可镜头最爱堵的还是那架从温哥华来的蓝尾机。
舱门一开,先下来的不是礼宾官,是扛着检测报告的农技员。
镜头扫过去,加方团长手里捏的文件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菜籽含杂率几个字,现场懂行的记者秒懂:这趟是来求放行的。
去年新规把杂质和检疫性杂草指标压到比澳标还严,加拿大豆船一到港就排队,仓库里豆子长温度,农民家里贷款涨利息。
统计署给的数据看着像冰锥:对华出口腰斩,20亿加元直接蒸发,等于全国农业补贴的三分之一。
农民把拖拉机开到国会山,社交媒体刷的都是菜籽照片,政府支持率跟现货价一起往下掉。
市场没人听解释。
中国买家去年一口气买500万吨菜籽,加拿大原本占七成,份额说没就没。
俄罗斯、阿联酋、蒙古顺势补进来,合同签得比冬小麦还干脆。
粮商最怕空档期,买家换供应商只要一条邮件,再换回去得等十二个月。
加拿大代表心里明白,再拖一个季度,连码头仓库的角落都被人占了。
谈判桌上传出的消息很直白:加方想一口气解决油菜籽、电动车关税、关键矿产审查,条件列了整整两页。
中方技术组先开口,把菜籽和工业项目分开谈,一句“标准不能混”把路堵死。
欧盟当年把光伏和葡萄酒打包,结果双输,加拿大如果非要复制,结局不难猜。
农产品讲检疫,工业品讲安全,混在一起谁都不敢松手。
更悬的是时间。
三季度进口配额窗口马上重启,错过这波,再等一年。
现货市场已经嗅到风向,南沙港的贸易商说,现在加拿大菜籽报价比澳豆低一吨快40块,还是没人敢锁船。
原因简单:检疫证书不确定,到港时间不确定,银行不给开证,便宜也不敢吃。
价格优势被风险吃光,农民再急也没用。
有人觉得加拿大政府动作慢,其实内部也吵翻天。
农业派主张先低头,按新标准搞清洁化改造,把杂质压到1%以内,再谈恢复准入;工业派担心一退就步步退,坚持要打包谈判。
两边拉锯,外长只能带着两张清单同时飞,结果哪边都说服不了。
现场人士透露,技术组会议开到凌晨三点,最激烈的一句是“谁负责选票,谁负责产量”,场面一度僵住。
跑道上的喧嚣背后,是全球采购链的彻底重塑。
疫情、地缘冲突、运费暴涨,让“单一供应”变成风险代名词。
中国买家把菜籽订单切成俄罗斯30%、阿联酋20%、蒙古20%,剩下30%留给加拿大,但前提是证书合规。
分散布局一旦定型,回去的路就被堵死。
想重新拿回七成,得比竞争对手便宜、快、干净,三项同时达标,难度可想而知。
更大的坑还在后面。
加拿大国内今年菜籽播种面积反增5%,农民赌政策赌市场,赌政府能谈成。
如果四季度仍拿不到配额,库存将创十年新高,现货价会跌破种植成本,银行催收贷款,拖拉机还得再开一次国会山。
真到那一步,就不是外交部的面子问题,而是整个农业信贷体系的雷。
现场一个细节被镜头忽略:加方代表随身携带的保温箱里装着三瓶处理过的菜籽油,标签印着“杂质0.8%”,是他们能给的最优样本。
技术官员说,这个数据已经比国内现行标准严格一倍,可还是比不过俄罗斯海运进来的1号油。
标准之争没有终点,只有更快更严。
想留下,就得把瓶子里的数字继续往下砍。
飞机再次发动,代表们脸上没有轻松。
谈判结果没官宣,但业内已传:加方接受分步走,先解决检疫,再谈工业。
对农民来说,这算半个好消息,至少明年春天播种有盼头。
可惜市场不会等人,份额丢了就是丢了,再捡回来得靠价格血拼。
20亿加元的窟窿,也许要五年才能填平,跑道尽头,是更长的回本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