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主任,病人这么凶,你温柔点劝劝。
![]()
![]()
凌晨两点,抢救室灯像血一样红,家属把病历摔她脸上。
同组男医生刚吼完“再闹就报警”,人全怂了;她话音还没落,却被扣上“不够果断”的帽子。
第二天院内群聊里,一句“女领导嘛,就是软”刷了屏。
没人提她五分钟把气道打开,救回一条命。
温柔成了原罪,这破事天天发生。
医师协会去年偷偷做了个小调查:七十八个女大夫里,六十个被说过“性格太好,技术差点意思”。
理由听得耳朵起茧——“说话轻”“爱笑”“有亲和力”。
翻译直白点:你像好说话的老妈子,病人不怕你,当然不拿你当权威。
北京协和医院公关科最近发了个“别扭”的通知:公众号以后发人物稿,不准单独用“暖”“甜”这类词,必须配上手术量、课题、SCI。
小编们哀嚎“没素材”,可数据一摆出来,读者反而追着看。
流量没掉,把偏见剪了一道口子。
法规也在补课。
今年春天起,再有人敢当面来一句“女医生就是情绪化”,可以录下来甩给纪委,归到“言语暴力”套餐。
可现实里录音笔不能二十四小时贴身,人家斜你一眼、叹气、把难病例悄悄划给男同事——这算哪门子暴力?
连个证据毛都抓不到。
复旦大学跑去问了一圈绩效:女主任每周默默给科室擦屁股七小时——排班、调解、安抚家属,系统里只值六十八分;隔壁男同事同样跑腿,能拿一百分。
差了这三分之一,年底奖金天差地别。
谁敢说自己没被这张“隐性工单”坑过?
别急,有人开始耍小花招。
上海某三甲试点“双盲”职称评审:病例打分前,把医生名字、性别、年龄全剥了,只剩编号。
结果出来,女性晋升率一口气提了近三成。
评审专家组团惊呼:原来不是能力问题,是眼睛自带滤镜。
英国那边更绝。
NHS直接发模板,写绩效一律用“完成”“降低”“提高”动词,禁用“富有同情心的年轻女医生”这类黏糊描述。
行文字数减少,却没人再拿“女人味”当工作量打折券。
对抗标签,最有效的法子就是把它翻成数字,甩回对方脸上。
温柔?
可以,麻烦看看曾主任去年带组拿下多少例胸痛中心D to B九十分钟内达标。
亲和力?
行,对比一下她组里病人复诊率有多低。
只要指标过硬,形容词就自动哑火。
有人要举手:那氛围是不是会凉?
恰恰相反。
当专业能力成为唯一硬通货,没人顾得上挑性别,大家反而松弛。
值班室里,男护士绣花,女大夫飙脏话,谁也不装。
病人要的是活命,又不是幼儿园阿姨。
下次再听见“女医生太温和”,别急着翻白眼,把病例数据、抢救记录、出院随访甩过去。
一句“看完再聊”胜过十句辩解。
标签撕得多了,招聘会、排班表、绩效栏才能慢慢长成不带颜色的模样。
凌晨三点的抢救室,曾主任还是说话不高,但把气管切开包往桌上一搁, stainless steel 撞出脆响。
屋里瞬间安静。
没有形容词,只剩监护仪的滴答。
那一刻,性别量子隐身,只有活人和死人。
轮到你了:身边有没有被“温柔”卡住的女同事?
把这篇文章转给她,顺便问一句——
“你的手术量、科研分是多少?
咱们一起写进下份汇报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