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在门诊,一个中年女性坐在椅子上,表情明显有些疲惫。她轻声说,自己最近总觉得累,胃也不舒服,以为是工作太忙,没放心上。
![]()
结果单位组织体检,才发现是胃部出现了恶性病变。她愣了好几个小时没说话,后来才哽咽着问一句:“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熬夜,怎么会得癌?”
这问题,不止她在问。其实很多人都觉得,癌症像是天降横祸,毫无预兆。但真是这样吗?
癌症,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就像是一颗种子,从很久以前就悄悄种下了,只是我们没有察觉。细胞突变,这个词听起来很“生物课”,但其实它每天都在我们身体里发生。人体每天会产生上亿个细胞,其中有些复制时出了错,但多数被身体“修剪”掉了。
问题是——有时候,这个“修剪系统”罢工了。
![]()
可能是因为长期高油高盐饮食,也可能是因为慢性炎症反复刺激,或者是环境中的某些致癌物长期作用,让这些变异细胞逃过了“追杀”,开始悄悄壮大。癌变,其实是一连串细胞自我防御失败的过程。
人们总爱问: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癌?其实答案从不唯一。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遗传的,其实遗传因素只占所有癌症的约5%-10%。剩下的90%以上,都和生活方式有关。长期缺乏运动会让身体代谢变慢,免疫系统疲软,增加慢性疾病风险。再高糖饮食会刺激胰岛素反应,让身体处于一个“发炎”的状态,这种环境特别适合癌细胞生长。
不是说吃一顿烧烤就有问题,而是说——长期反复地“造火”,身体终究会“烧起来”。
![]()
说到底,癌症不是“某一件事做错了”,而是“很多习惯一起出问题了”。
很多人白天久坐,晚上又睡得晚,手机一刷就是凌晨一点。睡眠紊乱会直接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这个激素,恰恰是身体调节免疫、防止细胞异常的重要一环。一旦褪黑素下降,免疫监视能力也会下降,那些原本该被“清理”的异常细胞,就可能躲过检查。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情绪。
长期处在压力大、焦虑、抑郁的状态下,身体的应激激素会持续升高,这会抑制免疫系统,让原本可以“打扫”掉的病变细胞有了喘息之机。不是说情绪能直接引发癌症,但它确实能让身体的“防线”变得松动。
![]()
再来看看饮食。
有些人天天嚷嚷着“吃得健康”,结果一查,摄入的膳食纤维严重不足。肠道健康直接关系到免疫系统的状态,尤其是在肠道内的淋巴组织,它们像是“前哨站”,负责判断哪些东西是敌人。如果饮食过于精细、缺乏蔬菜,这些“前哨站”就形同虚设。
加工肉制品、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在高温下和蛋白质反应,容易生成致癌物。不是说吃一口就有事,而是你每天都在吃,身体总有一天会记住。
空气污染也不能忽视。PM2.5等微颗粒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长期来看,会增加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对那些每天通勤时间长、生活在工业区域的人来说,防护意识得更强一些。
![]()
生活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风险。
很多人长期接触塑料制品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这些物质可能释放出干扰内分泌的成分。这些东西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危害,但可能悄悄干扰细胞的正常运行。
人体本身是拥有强大修复能力的。当我们年轻、身体机能强时,很多小问题都能自动修复。但随着年龄增长、负担增加、生活方式不健康,这种“修复力”就在慢慢下降。癌症就是在这个“力量不够”的空隙里钻了进来。
有时候会听人说:“我这么健康,还不是得了癌。”但“健康”这个词,很多时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健康,是细胞层面的稳定与平衡,而不是一张体检报告上的“正常”。
![]()
那是不是说,得不得癌就是命?不是。风险是可以降低的,只是我们太容易忽视那些“慢慢出问题”的细节。
常年便秘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升高。因为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可能产生毒性物质,刺激肠壁。如果这个人又不爱喝水、不爱运动、饮食中缺乏纤维,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还有,口腔溃疡反复不好的人也要警惕。虽然大多数溃疡是良性的,但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尤其是不疼、边缘不规整,就需要引起注意。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发出信号,只是我们太习惯忽视了。
![]()
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定期筛查,这些看起来“老生常谈”的东西,恰恰是最有效的防护。
有些“错觉”也要纠正——不是瘦的人就不会得癌。脂肪不是癌的唯一温床,慢性炎症才是真正的土壤。哪怕体重正常,但长期熬夜、压力大、饮食紊乱,也可能让身体“自燃”。
有时人们太注重“补”,动不动就吃各种保健品、营养素,但忽视了身体真正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堆积”。过度补充某些维生素,反倒可能打破身体的代谢节奏。
![]()
癌症的发生,从不是“阴差阳错”,而是“日积月累”。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终究会被身体记住。不是恐吓,而是提醒:身体很聪明,也很记仇。
也许现在开始调整,还不算晚。
别再等体检报告上的红字才开始焦虑。把注意力从“有没有病”转向“怎么活得更好”,才是更有意义的选择。健康不是目标,而是每天活出来的状态。
癌症的本质,不是惩罚,而是反馈。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分享给身边的人。别让身边的人也走进“我怎么就得了癌”的困惑里。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提醒——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参考文献: [1]钟南山,王辰.《恶性肿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中华肿瘤杂志,2021,43(6):481-488. [2]李勇,张旭.《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关系的研究综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3):213-2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