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联合国讲台上演了精彩一幕: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当场驳斥日本等国的不实言论后,突然调转枪口,要求日方“停止对冲绳(琉球)人民等原住民族的偏见和歧视”。这话一出,日本官方和媒体瞬间炸了,《产经新闻》赶紧发文要求中方“撤回”言论。
![]()
这绝不是偶然的外交口误,而是我方外交策略的重大转变,从过去的“被动防守”变成了“主动出击”。以前都是别人给我们出题,现在我们开始给别人出题了。
要理解这步棋的妙处,得先搞清楚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琉球王国从明朝开始就是中国的藩属国,这种关系持续了五百多年。那时候,琉球定期向中国朝贡,中国则给予册封和保护,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非常密切。直到1879年,日本靠着明治维新后膨胀的军国主义野心,硬是把琉球给吞并了,改名叫“冲绳”。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抗议了好几次,但国力衰弱,实在无能为力,这就留下了历史旧账。
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日本的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由盟国认定的其他小岛。从国际法上来说,这意味着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主张根本站不住脚,琉球地位实际上是“未定”的。
![]()
后来美国插手,1951年搞出个《旧金山和约》,把琉球交给美国托管。但问题是,当时新中国都没被邀请参加会议,当然不承认这个条约。到了1971年,美国和日本私下交易,美国把琉球的“施政权”交给了日本,这完全违背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在法律上根本无效。
正因为有这段悬而未决的历史,中国现在提出琉球地位再议才显得理直气壮。其实早在2013年,《人民日报》就发过文章明确提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现在这步棋,可以说是早有准备。
中国这次在联合国出招,不是一时兴起。今年9月,中国在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琉球研究中心”,把国内顶尖学者都聚集起来,从历史、法律、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系统研究琉球问题。这个中心被定位为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战略项目,目的就是要打破日本和美国在琉球历史叙事上的垄断,把话语权夺回来。
![]()
孙磊大使在联合国发言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首次在国际场合把琉球人民定义为“原住民”。这可不只是换个说法那么简单,而是策略的全面升级。这么做,等于是把议题放到了当代国际政治正确的框架里,逼着日本在自己最擅长攻击别人的领域挨打。
果然,这个说法在琉球当地引起了积极反响。不少知识精英认为,这给他们反对美军基地建设、争取冲绳自决权提供了新的国际法依据。去年7月,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顶着压力访问北京,还特意去通州区的琉球国墓地遗址祭拜,专门瞻仰了1880年为救国而自刎的琉球留学生林世功的墓。这个举动很能说明问题,琉球本土精英对自身历史身份有很强的认同感,他们也在寻求外部支持。
中国选择在这个时候打“琉球牌”,释放的信号再明确不过:当日本等国家不断在台湾等问题上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时,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对方的软肋上“创设议题”。这就好比下棋,不能总是跟着对方的步子走,而是要自己主动布局,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来。
![]()
“主动设局”的精髓就在于改变博弈的节奏和焦点。中国这么做,等于向全世界宣告:在东亚这盘大棋上,我不再只是被动应对的玩家,而是具备了设定议题、划定战场的能力。
说到底,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主动出击,是基于深厚历史与法理根基的精准战略。这绝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中国外交更加自信、更有前瞻性的体现。通过学术研究、外交发声、民间交流、法理论证多管齐下,中国正在一步步瓦解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的话语霸权,把这个被刻意尘封的历史问题,变成了悬在日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一招既是对日本频繁挑衅的有力回应,也是在实践“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博弈智慧。往后看,关于琉球的讨论肯定会越来越深入,而中国已经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
这场外交博弈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大国竞争的激烈环境下,善于并勇于主动设局、引导议程,远比被动接招更能维护国家利益、塑造有利的战略环境。等着别人出题再来解题,永远不如自己出题让别人来解。
日本现在跳脚,正好说明这步棋走对了。痛处被戳中的人,叫声总是最大的。接下来,就看这盘棋怎么继续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