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房地产市场最劲爆的消息,莫过于银行批量卖房的操作。
打开阿里资产、京东资产的“银行清仓”栏目,密密麻麻的房源让人眼花缭乱——
四川农信系统扎堆挂牌,广东农信1.2万套跟进,吉林银行2000多套紧随其后,就连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大行也没闲着。
从“放贷的”变成“卖房的”,银行这波跨界操作,可不是心血来潮,背后藏着楼市和金融系统的真实密码。
银行卖的这些房,说白了都是“问题资产”。要么是个人房贷断供、企业经营贷违约后,被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的抵押房;要么是开发商破产后,银行被迫承接的未售房源。
以前银行处理这些不良资产,要么交给法院法拍,要么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可现在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了。
法拍房市场早就冷得发紫,2025年6月全国挂了3.2万套法拍房,最终只成交3215套,成交率连一成都是奢望。
而且法拍房折价越来越狠,平均成交折价率已经跌到31.3%,流拍了还得接着降价。转给资产管理公司更不划算,对方压价狠,银行亏得太多,反观自己卖房,能多收回15%-20%的资金。
更关键的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扛不住了。2025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全部上升,交通银行增幅最猛,较2024年末涨了0.17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压力更大,青农商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直接冲到21.32%,贵阳银行也涨到了1.75%。房子砸在手里一天,风险就多一分,银行只能放下“体面”亲自下场,只求快速变现回笼资金。
这里要澄清个误区,网传四川农信2.4万套房源是统计偏差,把已结束、重复挂网的都算进去了,实际在售也就500多套。而且这些房源里,商铺等商业用房占了92%,住宅不足一成,并非大家想象的“海量住宅冲击市场”。
银行下场卖房,对楼市的冲击立竿见影。银行卖房根本不图利润,只求快速脱手,挂牌价普遍比市场价低10%-30%,有的甚至打七折。同一个小区,普通业主挂200万,银行150万就卖,直接打乱了二手房价格体系。
这种操作让市场陷入两难:业主慌了神,要么咬牙降价跟风,要么干脆下架观望;买家则等着更低价格,成交周期越拉越长,形成“降价→观望→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市场挤泡沫的必经之路。过去二十年,银行是房地产最大的“多头”,靠信贷支撑市场繁荣;现在从“多头”变“空头”,本质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信号。
对购房者来说,银行直供房的价格确实诱人。兰州农商行一套沈抚新区的房子,单价才2300元/平,而同小区二手房挂牌价高达3.3万-4.6万/平;广东云浮农商行甚至有8万元起拍的商住房,齐齐哈尔农商行的住宅起步价也才9.9万元。
而且银行会提前剥离债权,产权比法拍房清晰,不用担心民间借贷、隐性租约这些纠纷,交易相对安全。
但便宜从来不是没代价的。这些房源大多是“硬伤房”:要么地段偏远、配套滞后,缺乏流动性;要么长期空置,存在漏水、墙体裂缝等质量问题;还有的看似是住宅,实则是商用性质,贷款、税费都不一样。
更要注意隐藏成本,拖欠的物业费、水电费到底谁承担,过户税费多少,这些都得提前问清楚,不然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说到底,银行批量卖房,是楼市下行压力下的无奈自救。
对市场而言,这是短期冲击也是长期净化;对购房者来说,没有真正的“捡漏”,只有理性的选择。
楼市早已不是闭眼买房就能赚钱的时代,银行都在忙着“去库存”、修复资产负债表,普通人买房更得量力而行,摸清风险再出手。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