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最高法网站消息,依法再审纠正涉企产权冤错案件是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对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提供指引和规范,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了4个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包括3个刑事、1个民事案例。
这4个案例是,谢某等三人虚报注册资本、私分国有资产、行贿、职务侵占再审部分改判无罪案;叶某某合同诈骗再审改判无罪案;窦某某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隐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再审改判无罪案;史某某、王某某诉某矿业公司、某联合集团企业出售合同纠纷再审案。这些案例释放什么信号?
最高法以案说法,诠释了这些案例的特点:有的案例体现出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有的彰显出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还有的折射出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原则。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涉案民营企业家从最初被判“有罪”到再审改判无罪,并不是司法机关后来偏袒民营企业家,而是在坚持法律原则依法纠错。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初审相关案件的法官不是“神”,会受某些因素影响出现错判,这让涉案企业家蒙受了冤屈,但其并未放弃追求公平正义。而再审法院改判无罪,真正践行了“最后一道防线”的价值,这不仅维护了司法机关公信力,更切实维护了涉案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显然,这与近年来我国升级保护民企及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国策有关。如2023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涉企案件申诉、再审等机制,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再如,《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通过和实施也传递信号。
可以说,上述中央权威文件对多位民营企业家改判无罪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关地方司法机关积极落实前述文件要求,值得肯定。而最高法集中发布这些典型案例释放多种信号:保护民企及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已进入全新时代,司法机关是最坚强的“保护伞”,民营企业家可以更专注于发展企业。
这些案例既让涉案企业家感受到司法阳光,而且对其他民营企业及企业家也有强信心之效。同时,也对各级法院依法审理同类案件提供了裁决指引和法律适用尺度,有助于提升司法公正形象。当更多司法机关以这些案例为参考依法审理同类案件,既能避免一审裁决错误,也能防止再审纠错不及时。
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超92%,贡献了我国六成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这些成绩取得离不开司法护航。要看到,今天仍不断有民企合法权益被侵害,民企投资项目被强行“接管”就是例子。
保护民企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就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铠甲”,这需要提供全生命周期保护。除了司法机关提供“最后一道防线”保护外,更需要各地政府真正优化营商环境,将保护民企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尽量避免民企通过司法渠道来维权,因为时间、经济成本不低。
简而言之,民营企业家有罪或无罪关系重大,如果错判有罪,不仅企业家个人名誉受损,家庭深受影响,而且企业发展也受到重大打击;而改判无罪,不但恢复了企业家名誉和自由,也给企业及企业职工带来重生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