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双十一没有数字。
确切说,没有人愿意说出那个数字。
屏幕里仍旧是老画面:主播声嘶力竭,品牌经理微笑着读稿,平台公关部发出几份“破亿品牌名单”。但没有总额,没有GMV,没有那个让人可以比较、可以吹牛、可以算账的终极数。
在数据失语的空白里,观众只剩模糊的“热闹”。有人抢到半价手机,有人说价格和去年一样,还有人连购物车都懒得打开。购物节已经延长成了一个月,像一场拉不下帷幕的庆典,主办方在门口发气球,却不再公布观众人数。
如果把这场活动看成中国消费市场的体温计,体温还在——只是没了刻度。
阿里选择不公布GMV,理由是要“回归用户价值”;京东报了增长率,没有基数。第三方机构照例报了一个大数,说同比上升两成;媒体照抄,不问真假。看似皆大欢喜,唯一缺席的,是可验证的现实。
消费的火并没有熄,只是更像燃气灶上的小火:蓝色,稳定,却照不出光。折扣在,冲动没了。每个品牌都在“增长”,但增长的定义早已从“销量”变成了“曝光”“互动”“加购”。当语言体系换了,数字自然就成了隐私。
![]()
人心的变化比平台更快。
十年前,双十一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盛典;五年前,是一场技术奇观;现在,它成了一种仪式感。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等待,却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商品的价格被算法切成碎片,预售、定金、红包、返场、加码,层层叠叠,像一场故意设下的智力测验。
有人说,这是市场成熟的表现。
也有人说,这是疲惫的开始。
官方战报消失的背后,也许不是策略,而是某种羞怯。数字太大会显得虚,太小又会显得衰。于是,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不存在——让人自己去体会“还不错”的感觉。
双十一原本是电商的狂欢,如今却成了信息的雾区。热度在算法里反弹,情绪在社交平台上衰减。每一次点击都被计入大数据,但没有一个点击能说明“信心”二字。
晚上八点半,直播间的灯还亮着。
主播在笑,评论区里也有人打出“冲啊”。
只是没人再关心冲到哪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