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靶向治疗、本土研究协同发力,正为中国aHUS患者构建更精准、更明确的诊疗路径。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是一种罕见病和危重性疾病,由补体旁路调节蛋白异常所致。急性期病死率高,且病情反复,容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近年来,随着补体抑制剂的应用,aHUS患者的预后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我国aHUS诊治水平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临床医师对aHUS认识不足,会导致疾病诊断及治疗延迟[1]。因此,如何提升临床医师对aHUS的诊疗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应对的重要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个大型aHUS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AUROR“的推进,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关键的中国人群证据。结合上述背景及ASN 2025召开之际,我们特邀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肾病科主任姜鸿教授从多学科协作(MDT)、治疗目标设定、研究启示等,分享关于aHUS的见解与经验,以助力临床医师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规范管理aHUS,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
凝聚多学科智慧,
破解aHUS早期识别困境
aHUS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一种比较罕见、危重,而且具有临床表现复杂特点的疾病,TMA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和以肾脏损害为主的多系统损伤。基于此,姜鸿教授补充道,目前认为aHUS的发病机制是补体系统异常激活介导的TMA,主要是先天性或获得性补体旁路途径调控异常所致的TMA[2],因此aHUS也被定义为一种补体介导的TMA。
应引起注意的是,aHUS除累及肾脏外,往往还合并多种肾外表现,比如恶性高血压、妊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以触发aHUS[2]。姜鸿教授坦言,现在肾科之外的科室对aHUS的认知和诊断意识仍较为薄弱。因此,她强调,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在面对出现贫血、血小板下降或者伴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时,都应考虑是否为TMA,且纳入鉴别诊断。特别是当肾脏损伤尤为突出时,应高度怀疑是否为aHUS的可能性。“不断提升多学科临床医生对aHUS的认知与警觉,才能实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从而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为提升aHUS的早期识别率,我们医院已在开展MDT,并将aHUS筛查流程嵌入院内筛查系统,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疾病宣教,期望建立起‘一旦怀疑、及早识别’的快速响应体系。”在实践中,MDT已展现出重要的价值。姜鸿教授指出,实际上,我院诊断的aHUS病例中,多数患者首诊科室并非肾病科,而是分布于血液科、神经科、心血管科、产科等多个科室。“包括最近的1例重症患者最初也并非收治于肾科,也是通过MDT会诊才得以明确诊断为aHUS。这一分布特点恰恰说明,强化MDT有助于提升全院对该病的整体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机和生存转机。”
明确短期与长期的治疗目标,
有助于分阶段管理aHUS
在实现早期识别的基础上,明确短期和长期的治疗目标并实施分阶段管理,是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改善aHUS预后的关键环节。
姜鸿教授讲到,aHUS患者起病危重,传统的血浆置换治疗时代,有25%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在一年内进展到ESRD[3]。面对如此严峻的疾病进展现状,对于临床确诊的aHUS患者而言,短期治疗目标是快速抑制补体系统异常活化,缓解症状,挽救生命,并尽早阻止过度活化的补体对肾脏的攻击,保护肾功能;由于aHUS患者复发率为20%~35%,且复发会增加ESRD的发生风险[4],若患者接受肾移植,还可能导致移植肾丢失,对远期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aHUS患者渡过危重的急性期后,后续治疗中长期目标会逐渐转为减少复发,保护肾功能;对于尚未透析的aHUS患者,长期使用依库珠单抗可抑制亚临床的活动补体,持续缓解肾功能。因此,这类患者的长期治疗目标是肾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对于已经进入透析治疗的患者,既往文献表明有80%~83%的患者可以脱离透析[5],回归正常生活,这类患者相应的治疗目标应包括摆脱透析,延缓疾病进展。
从血浆置换到补体抑制剂,
让aHUS治疗进迈入靶向干预时代
目前,针对aHUS的治疗已进入靶向治疗的阶段。姜鸿教授介绍道,过去aHUS的治疗主要依赖血浆置换及支持治疗,但难以精准阻断补体异常活化,疗效有限且患者预后普遍不佳。“近几年,我们有了新的用药选择,基于aHUS由补体异常活化介导的发病机制,能够精准阻断补体激活的关键环节。而且,共识也强调,患者应在发病或入院后24~48 h内启动治疗,并持续用药至少6~12个月[2],以实现对病情的早期控制和长期管理。”
“去年,我们在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年会上汇报了1例aHUS合并周围坏疽的病例。该病例因病情罕见、表现危重,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报告更于今年获选临床肾脏病学顶尖期刊CJASN封面。这位患者就诊时治疗已有所延误,但在及时应用依库珠单抗后,肢体坏疽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再出现进行性加重。”姜鸿教授提到,该药物被国内外共识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2]。“依库珠单抗这一靶向药物可及性的提升,为我国aHUS患者提供了从‘有诊断,无精准治疗’到’靶向干预’的重要转变”。
本土真实世界研究破局,
填补aHUS中国证据空白
长期以来,中国aHUS患者诊疗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国际权威研究和指南的数据几乎都来自欧美人群,尚未纳入中国患者。这使得中国临床医生做关于aHUS的诊疗决策时,并没有本土人群的证据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姜鸿教授认为,“为改变中国长期缺乏本土循证医学证据的局面,我们必须要开展自己的aHUS研究。也因此,这项名为‘AUROR’的中国目前第一个aHUS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应运而生”。
姜鸿教授介绍,该研究主要是系统收集中国aHUS患者的基线特征、目前的临床诊疗实践,以及依库珠单抗在中国真实临床环境下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研究的成果将填补中国aHUS诊疗的证据空白,更是为优化临床诊疗策略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权威的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ASN大会还将首次公布中国aHUS患者的初步基线数据,这既是我国aHUS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肾脏病学术平台的首次亮相,也将为全球aHUS诊疗提供中国人群的独特循证依据。姜鸿教授表示,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也将为提升我国aHUS整体诊疗水平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谈到今年的ASN,其实我们从相关的选题也可以看出,现在已经进入到深入探索aHUS内部的精细分型阶段。例如,一些报告古关注特定基因突变、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症、特定药物触发的TMA或罕见的杂合的H因子的变异等,都为我们aHUS的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看到在特定基因背景或特定临床情境下的安全用药的标准和预后。”姜鸿教授表示,这些信息能帮我们更精准地判断不同亚型患者的治疗方案。
此外,姜鸿教授还强调道,所有使用依库珠单抗的患者都应接种疫苗,而且需要在用药前至少2周完成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未完成接种者严禁启动治疗。同时建议结合患者免疫状态,由临床医生评估是否补充肺炎球菌、流感等疫苗接种;用药期间及停药后需定期监测感染风险,确保治疗获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并发症。
总结
正如姜鸿教授所分享的,中国aHUS诊疗正迎来关键转变。不论是建立MDT机制助力早期识别、明确治疗目标实现分阶段管理,还是补体抑制剂推动治疗进入靶向时代、本土研究填补中国证据空白。这一切努力的最终指向,是让更多罕见aHUS被看见,被治疗。未来,随着这类探索或研究的增多,或许能让每个aHUS患者都能匹配到适合的“中国方案”,获得更好的预后,并不断提升中国aHUS的整体诊疗水平。
专家简介
![]()
姜鸿
二级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肾病科主任
新疆自治区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新疆自治区血液净化质控中心主任
新疆医学会第六届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疆医学会第一届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疆自治区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及培训基地 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专委会 常委
中国医促会肾脏移植学分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委员
中关村血液净化创新联盟理事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罕见病联盟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专业委员会,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3, 38(6) : 401-412. DOI: 10.3760/cma.j.cn101070-20230328-00257.
[2]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多学科共识协作组.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多学科诊疗实践专家共识 (2025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25, 64(5): 396-411.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50219-00095
[3]NORIS M, REMUZZI G. Atypical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9, 361(17): 1676-1687.
[4]FAKHOURI F, FRÉMEAUX-BACCHI V, et al. Genetics and outcome of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a nationwide French series comparing children and adults [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3, 8(4): 554-562.
[5]LAURENCE J,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J]. Hematology, 2014.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