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大家好,我是言叔。最近关于神舟二十号疑似遭遇撞击的事件,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耳闻。原本计划于11月5日执行返回任务的这艘“太空专列”,因突发状况不得不推迟返程时间。
2.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因“外部物理性威胁”调整返回安排,也是我国航天员第一次面临在轨滞留的特殊情况。更值得关注的是,四天前神舟二十一号刚刚完成对接,两个乘组共六名航天员同时驻留空间站,每日双倍消耗的食物、饮水与氧气供应,正持续考验着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和整体运行能力。
3. 当前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两点: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神舟二十号的损伤?航天员又将如何安全返回地球?
![]()
撞击“真凶”被锁定
4. 我们先梳理一下事件的时间脉络。这一情况并非毫无征兆。11月1日,神舟二十一号携带新一批航天员及四只实验小鼠顺利抵达并完成对接,原本是一次常规的轮换交接流程。
5. 然而仅仅四天后,即11月5日,地面控制中心便接收到异常信号——神舟二十号可能遭受了外物撞击,导致原定返回任务被迫中止。
6. 那么,这场意外背后的“元凶”究竟是谁?答案或许令人难以置信:正是人类自己遗留在太空中的废弃物——空间碎片。这类碎片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废弃的航天器及其零部件,超过总量的40%,包括退役卫星、火箭残骸以及航天器解体后脱落的结构件。
![]()
7. 第二类来自航天任务过程中的操作残留物,例如卫星分离时脱落的固定螺栓、航天员出舱活动时不慎遗失的工具,甚至包括航天器表面老化剥落的涂层微粒、发动机燃烧后的金属残渣等,均属于此类范畴。
8. 最棘手的是第三类——由碎片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的次级碎片。一次撞击往往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碎片雪崩效应”,使轨道上的碎块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据估算,当前近地轨道上直径介于1毫米至1厘米之间的微小碎片高达1.4亿个,总质量突破14500吨,宛如一张密布的“碎片迷网”。
![]()
9. 或许有人质疑:如此微小的物体真能造成严重危害吗?我们不妨做个计算。这些碎片在近地轨道的运行速度可达每秒7.8公里,远超电磁轨道炮发射弹丸的速度。若为逆向轨道相撞,相对速度甚至可达到十几公里每秒,此时即便是极小质量的物体也携带着巨大动能。
10. 尽管多数碎片直径不足1厘米,最大的仅如指甲盖大小,最小者比芝麻还细,但毫米级别的颗粒已足以破坏航天器的关键电子设备或太阳能帆板。虽然神舟飞船配备了“缓冲层+装甲层+密封层”三重防护体系,但在高速冲击下仍存在受损风险。
![]()
11. 即便是0.1毫米级的微粒,也可能穿透航天服的多层防护材料,对出舱航天员构成直接伤害。即便身处舱内,一旦碎片击穿舱壁引发失压,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12. 至于网络上流传的“人为蓄意撞击”猜测,实际可行性极低。此类碎片体积过小,无法搭载任何导航或推进系统,即使故意释放也无法实现精准命中目标,其难度堪比“蒙眼射中飞行中的蚊子”。归根结底,这是一场纯粹的“太空意外碰瓷”。
![]()
航天人硬核救场
13. 事故发生后,中国航天团队迅速响应。目前首要任务是对神舟二十号进行全面“体检”。航天员需择机出舱,重点检查返回舱外部的热防护系统——也就是俗称的“防火外衣”。
14. 这套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在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将承受数千摄氏度的高温摩擦,全靠隔热材料通过熔化与升华过程带走热量。一旦该系统出现破损,飞船将无法安全着陆。
![]()
15. 目前已有三种应对方案正在评估中。首选自然是神舟二十号自行恢复执行任务。如果全面检测结果显示各子系统功能正常,特别是热盾完好无损,那么乘组可按原计划乘坐该飞船返回,既高效又节省资源。
16. 第二种方案是借用神舟二十一号“搭顺风车”。但此举牵涉大量协调工作。神舟二十一号不仅搭载了四只实验动物,还运载了多项科研仪器,并承担部分空间站仓储与实验平台功能。若提前调回,所有物资必须转移至空间站内部,未启动的研究项目也将被迫中断,代价较大。
![]()
17. 最稳妥的选择则是启用神舟二十二号实施紧急救援。中国航天一直遵循“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应急机制。早在神舟二十一号升空前,神舟二十二号及其配套长征火箭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待命状态。
18. 此类备份并非形式主义。当前一发火箭完成发射后,下一发的基础模块、整流罩与逃逸塔已完成总装测试并封存保管。一旦需要启用,可在10天内完成转运与最终装配,随时准备点火升空。
![]()
19. 届时神舟二十二号将以无人状态或携带少量补给升空,与空间站对接后接回滞留乘组。此方案虽增加一次发射成本,但安全性最高,是最可靠的兜底措施。
20. 同时,空间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物资压力。六人长期共处意味着食物、水和氧气的日均消耗翻倍。所幸我国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具备充分冗余能力,此前已通过多次模拟测试验证其承载极限,短期内足以维持稳定运行。
![]()
21. 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同样经得起考验。他们均为层层筛选出的精英人才,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和专业素养,面对当前挑战依然保持冷静专注,积极配合各项检查与准备工作。
不是第一次“中招”!
22. 实际上,航天器遭碎片撞击并非罕见现象,国内外均有先例可循。最具代表性的是2022年12月俄罗斯联盟号MS-22飞船事件,其冷却系统被一颗直径仅0.8毫米的微粒击穿,相当于圆珠笔滚珠大小。
![]()
23. 结果导致冷却剂持续泄漏长达三小时,经评估确认不具备载人返回条件,最终只能派遣后续飞船前往接应乘组。这一案例与本次神舟二十号的情况高度相似,但我国因拥有完善的备份机制,应对更加从容不迫。
24. 我国自身也曾经历类似险情。神舟十七号任务期间,航天员曾在轨成功修复天和核心舱的太阳翼损伤,起因正是微小颗粒撞击所致。幸运的是损伤程度较轻,及时处置避免了更大损失。
![]()
25. 当前太空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全球各国正积极探索治理手段。部分国家开展捕获实验,利用机械臂抓取大型碎片;也有研究尝试使用高能激光照射碎片表面,通过烧蚀产生反冲力使其减速坠入大气层焚毁;还有设想研发专用“太空拖船”,将失效卫星牵引至远离常用轨道的“墓地轨道”。
26. 然而现有技术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或成本高昂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现阶段主流策略仍是被动防御:为空间站加装类似“防弹衣”的防护罩,强化航天器关键部位结构强度。
![]()
27. 但这终究属于治标之举。如果不从源头遏制新碎片的产生,未来太空活动的风险将持续攀升,甚至影响基本的卫星通信与遥感服务。
结语
28. 在此给大家传递一个明确信息:神舟二十号乘组目前状态良好,生命安全完全有保障。空间站物资储备充足,环控生保系统运行平稳,且神舟二十二号作为应急选项已处于随时可发射状态。
29. 中国航天始终坚持“冗余设计”理念,此次突发事件恰恰验证了这套体系的可靠性与前瞻性。无论是应急预案的快速响应,还是航天员的心理韧性,亦或是后勤保障的弹性调度,都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30.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神舟二十号乘组必将平安归来。而这次经历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将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索提供坚实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人类发出警示:浩瀚星空不应成为垃圾堆放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碎片”,实则是悬在所有航天事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1. 如今近地轨道正逐渐演变为“碎片停车场”,若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控,未来的航天活动或将寸步难行。唯有国际合作、共同治理,才能守护这片属于全人类的纯净疆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