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尾号“509”的苏-57原型机在宣传片中展开腹部的弹舱,俄罗斯军工复合体正在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形象翻身仗。这段环球时报发布的视频,展示了苏-57前腹炸弹舱与侧导弹舱在飞行中开启的画面,配合外部挂载的远程武器,无疑向潜在买家证明其“内外兼修”的杀伤力。
联合飞机公司高调宣称的“设计师的智慧与飞行员的能力”,不过是为中东市场精心准备的营销话术。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已是苏-57第三次在国际舞台亮相。从2024年中国航展的初次试水,到2025年印度航展与F-35同框引发的社交媒体狂欢,俄罗斯正在有步骤地构建其五代机的全球叙事。
选择迪拜作为中东首秀舞台(图1)颇具深意——这个地区既是传统军火必争之地,也是俄罗斯突破西方围堵的关键切口。罗斯泰克公司极力强调苏-57是“唯一经过实战检验的五代机”,这个说辞巧妙回避了其在乌克兰战场仅执行防空巡逻和远程打击的局限,将存在感包装成了战斗力。
然而宣传片的光鲜背后,是苏-57长达十余年的出口困局。尽管俄罗斯早自2019年就向阿联酋抛出橄榄枝,甚至许诺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地缘政治的现实却始终横亘其间。
美国《通过制裁对抗对手法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任何潜在买家都必须权衡与西方关系破裂的代价。阿联酋最终选择80架法国阵风战机,正是这种权衡的直接体现——当隐形性能存疑的苏-57遭遇交付延迟的生产瓶颈,传统盟友也开始寻求中国歼-35或土耳其KAAN等替代方案。
(图2)
![]()
西方军事专家指出苏-57的雷达反射截面高达0.5平方米,这个数据接近四代机水平的质疑,直指其作为五代机核心卖点的隐身能力。
在现代空战体系下,这样的技术参数意味着尚未起飞就已落后半个身位。更严峻的是,俄乌冲突导致的产能不足,让俄罗斯军工(图2)陷入了恶性循环:没有足够订单就无法扩大生产,无法扩大生产就难以争取订单。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俄罗斯武器出口在2015-2024年间暴跌64%,从全球第二滑落至第三,这份成绩单让苏-57的海外推销雪上加霜。
俄罗斯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联合飞机公司首席执行官瓦迪姆·巴德哈在印度航展期间承诺扩大批量生产能力,试图向国际客户证明交付可靠性。
但军工生产的特殊性在于,信任的建立需要以年为单位,而信任的崩塌只需一次违约。当巴基斯坦考虑采购40架中国歼-35A,当印尼已签署土耳其KAAN的购买协议,俄罗斯失去的不仅是订单,更是传统势力范围的松动。
(图3)
![]()
苏-57的迪拜秀场,本质上是一场针对中东土豪的精准营销。
俄罗斯迫切需要向世界证明,其五代机项目不仅能在阅兵式上吸睛,更能在残酷的军贸市场中立足。视频中刻意展示的导弹挂载能力(图3),针对的正是中东客户对火力强度的偏好;而强调人工智能集成与第六代技术嫁接,则试图在技术代际上营造领先态势。
但现代军火贸易从来不只是技术比拼。俄罗斯能否破解地缘政治困局,突破生产瓶颈,将直接决定苏-57的未来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