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2025年11月10日国家疾控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目前我国已进入流感流行季,并且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上升,预计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达高峰,并且今年的流行株以H3N2为主,比去年的H1N1更易致人患病。从临床表现来看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全身的酸痛、乏力和头痛都比较明显,所以大家如果出现突发高烧、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要高度警惕流感,需与普通感冒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轻微相鉴别。
![]()
中医认为,秋冬时节自然界“阳气”内收,“阴气”渐盛,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感冒。而现代医学也证实,低温环境下,人体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免疫力会降低,病毒更容易入侵和繁殖。
![]()
要想安然度过秋冬,除了日常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接种疫苗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通过按摩几个关键的保健穴位,结合日常保养,来加固我们身体的“防御工事”。
守护之门——合谷穴
![]()
中医视角:合谷穴,俗称“虎口”,中医有云“面口合谷收”,头面部的诸多问题,如头痛、鼻塞、咽喉不适等,都可以通过刺激合谷穴来缓解。它就像身体的一扇“大门”,把这个门把守好了,外邪就不易侵入。
西医理解:按摩合谷穴能有效促进手部及头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因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帮助缓解初期感冒的不适感。
如何按摩最佳?
1. 取穴:一手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对准另一手虎口的边缘,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即为合谷穴。
2. 手法: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腹,用力向下按压,产生明显的酸、麻、胀感(称为“得气”)。
3. 操作:以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揉,持续2~3分钟,力度以能耐受为度。左右手交替进行,早晚各一次。在感觉有点着凉、鼻子不透气时,可以立即加强按摩。
日常搭配:按摩后,立即用温水洗手,并双手互搓直至发热,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效果加倍。
能量之源——足三里穴
![]()
中医视角:足三里被誉为“长寿穴”和“强壮要穴”,刺激足三里能强健脾胃功能,使气血充盈,从而滋养全身,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它就像身体内部的“能量加油站”,能源充足,抵御外寒的能力自然强大。
西医理解:研究表明,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同时,它能改善胃肠蠕动,促进营养吸收,为免疫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何按摩最佳?
1. 取穴:屈膝,在外膝眼(膝盖外侧凹陷)直下四横指(约3寸),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
2.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感觉酸胀直达足踝为佳。
3. 操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压3~5分钟。也可以使用艾条对此穴进行温和灸,感觉温热舒适即可,每周2-3次,补益效果更显著。
日常搭配:每晚用热水泡脚,水位最好能没过小腿部的足三里穴,泡15~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既能刺激穴位,又能驱散全身寒意。
风邪之盾——风池穴
![]()
中医视角:风池穴,顾名思义,是“风邪”容易蓄积的池子,它位于脑后,是抵御风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秋冬的风寒,多从颈后“偷袭”人体,引起怕冷、发热、颈项强痛、头晕等典型的风寒感冒症状。经常按摩风池穴,可以祛风散寒,醒脑开窍,牢牢守住这个“风口”。
西医理解:按摩风池穴能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改善椎动脉的血液供应,缓解因受凉引起的颈部僵硬和头痛。良好的脑部血液循环也有助于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从而稳定免疫功能。
如何按摩最佳?
1. 取穴:在后颈部,枕骨之下,与耳垂齐平,两条大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的凹陷处。
2. 手法: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轻扶于头侧。
3. 操作:用力向上方(朝向对侧眼睛)按压,并进行环旋揉动,以感到明显的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2~3分钟。出门前或从室外进入室内时,都可以随手按一按,即可驱散寒气。
日常搭配:秋冬季节出门,务必戴上围巾或穿高领衣物,保护好颈后区域,避免风池穴直接受风寒,这与按摩同等重要。
总结而言,将中医的穴位保健智慧与西医的预防理念相结合,内外兼修,我们就能为身体穿上最贴身的“保暖衣”和最坚固的“防弹衣”,从容应对秋冬的寒意,享受一个健康、温暖的季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