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朝阳”)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发表题为《Structure, bioactivity and toxicity of venturicidins A and B from Streptomyces sp. D828》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从野生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D828)中分离鉴定获得的两种新型化合物——瘟克菌素A与B。二者作为具有明确作用靶标和优异环境安全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在稻瘟病高效防治、降低农药残留风险及保障水稻安全生产方面展现出显著应用潜力。与此同时,相关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瘟克菌素、其应用及其制备方法、农药药剂和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专利号:ZL 2025 1 1086488.9),并已在全球10余个国家同步布局专利保护,为后续成果国际转化与商业化奠定知识产权基础。
![]()
“瘟克菌素、其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农药药剂和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专利号:ZL 2025 1 1086488.9)
稻瘟病防控的全球挑战
稻瘟病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引起,是全球水稻生产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19)与国际稻米研究所(IRRI, 2022)统计,该病已在全球40多个稻作国家发生,每年造成10%–30%的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长期威胁。
当前常用化学制剂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抗性风险和环境残留问题。因此,开发结构新颖、靶标独特、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菌剂,成为农业绿色防控和新型农药创制的关键方向。
![]()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
新朝阳研发团队实现了瘟克菌素的高效微生物发酵与分离制备;通过分子对接与酶活实验证明:瘟克菌素可通过特异抑制病菌ATP酶C亚基从而发挥抗菌活性。并在应用活性层面发现:瘟克菌素(IC90值=0.115 mg/L)的药效活性分别达到了稻瘟灵(IC90=12.98 mg/L)的~110倍和稻瘟酰胺(IC90=98.70 mg/L)的~850倍;进一步的温室试验表明:50 mg/L的瘟克菌素处理可显著降低稻瘟发病率;在江西、江苏、广西及海南等地,由农业科学院等多个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的多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瘟克菌素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均表现出稳定防效与良好的作物安全性,亩用量仅为常规药剂的十分之一,具备显著的降本与减量潜力;毒理学评估结果显示,瘟克菌素在急性毒理学层面表现良好(口服LD₅₀>2000 mg/kg·bw,经皮LD₅₀>2000 mg/kg·bw,吸入LC₅₀>5000 mg/m³;斑马鱼暴露96小时无死亡),为其在绿色农药体系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初步安全依据。
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
新朝阳依托“高产菌株—绿色发酵—高效制备—示范应用”的技术体系,已实现瘟克菌素的发酵制备及田间验证,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坚实基础。该项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微生物源新型杀菌剂的自主创新储备,也为全球水稻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支撑。
新朝阳的创新实践
作为中国生物制剂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新朝阳始终秉持“连接科学与自然,创造可持续农业未来”的理念,持续推动植物源与微生物源双技术路线协同发展。未来,公司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原创生物制剂的研发与转化,用绿色科技守护农业生态安全与全球粮食生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