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近年的空军补强中把大量精力放在苏-35S上,这既是战术需要,也是现实约束下的一种权衡。联合飞机制造公司(UAC)本年多次向俄空天部队交付苏-35S,新近一次被报道为“第六批”交付,这种密集的交付节奏说明莫斯科在短时间内需要更多可靠作战架次来应对乌克兰冲突带来的消耗与压力。
![]()
苏-35S并非全新设计,而是苏-27“侧卫”家族的深度改进型。它配备国产117S涡扇发动机,最高速率可超过2.25马赫,具备推力矢量和良好的超机动性,能在近距格斗和复杂机动中占据优势。雷达与传感器方面,该机采用N035/“Irbis-E”相控阵雷达,具备远距探测与多目标跟踪能力,使苏-35在空对空和空对地任务之间切换更为自如。
![]()
在武器与任务适配上,苏-35S拥有多个外挂点与大承载量,可携带R-27等中距空空导弹,以及多种空对地与反辐射武器,使其既能执行制空任务,也能承担对地精确打击、反辐射压制等角色。这种多用途特性正是俄军在多个战区需要快速填补战力缺口时所看重的。
相比之下,苏-57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其数量稀少、生产和维护仍面临困难,加之实际战场部署时暴露出的脆弱与技术风险,使得俄方在大规模作战中更倾向于让苏-57承担试验性或重点任务而非替代主力。多方观察也显示,苏-57更多被用于远程导弹发射或小规模编队试验战术,而非普遍化的出动。
![]()
把苏-35继续做为主力的短期效应明显。首先,它能迅速提高可用出动率——成熟平台的产量和维修链相对稳定,能在短时间内把更多飞机送到部队;其次,在战术编组上,苏-35可承担大多数日常巡逻、拦截和支援打击任务,从而把稀缺的苏-57留给需要隐身或复杂突防的高价值目标;再次,增量的苏-35在心理与战术上对对手具有即时压制效果,尤其是在基辅方向等活跃战区。
但这种做法并非没有代价。大量依赖同一平台会让后勤成为瓶颈:发动机、关键电子设备和弹药的长期供应是否稳定,直接决定这些新交付飞机能否长期保持战斗力。再者,随着对手在隐身侦测、电子战和网络联合作战能力上的提升,单靠第四代改进机型在中长期难以彻底压制或突破对方防御。因此,苏-35的扩张更像是一个“时间换空间”的策略——用现有成熟装备争取时间,为第五代机型、无人系统及更现代化的联合作战体系赢得研制、测试和部署的窗口期。
![]()
从战略层面看,俄方此举也有外交与威慑意图:在国际社会对俄军装备与战力持续关注的背景下,展示大规模交付能传递出一种“替换与恢复能力仍在”的信息,旨在稳定国内军心与向对手施压。然而,若关键零部件受制裁或生产中断,短期交付的战果可能迅速被消耗殆尽,形成“有飞机无备件”的尴尬局面。
对作战实践的影响还需从几方面观察:一是新交付飞机的实际部署速度与出动率能否持续;二是战损率与维护周期是否会随着高强度使用显著上升;三是俄军如何在战术上将苏-35与苏-57、远程打击平台和无人系统整合,形成互补而非重复的能力。如果后勤与配套升级跟上,苏-35可以在未来五到十年继续承担核心任务并为更先进平台争取成熟时间;反之,缺乏供应链保障将严重削弱这种扩张的持续性。
![]()
总体而言,扩充苏-35是一项务实的短中期选择,它能快速填补战场需求并在战术层面产生即时效应,但长期竞争力仍依赖于工业基础、零部件供应、战场适应性以及如何与新一代战力体系衔接。若要把当前的数量优势转化为持久战力,俄罗斯必须同步解决后勤、训练与升级问题,并在实战中不断调整战术以降低高强度消耗带来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