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上一个50岁的女性患者,来时满脸愁容,说自己一周才排便两次,而且每次都得蹲半小时,蹲完还觉得排不干净。她以为是吃肉太多导致的,结果我一问饮食,
才发现真正的问题根本不在肉。她每天早餐是一杯奶茶配蛋糕,午饭和晚饭常常靠面包凑合,水果只吃香蕉,蔬菜几乎不碰。她最常吃的这几类食物,正是便秘的“幕后黑手”。
![]()
我们都以为肉吃多了会便秘,其实肉类在肠道中虽然纤维含量低,但如果搭配适当,影响并不大。真正加重便秘的,
是那些高糖、高脂、低纤维、加工度高的“伪健康”食物。它们悄无声息地改变肠道的通便节律,甚至损害肠道神经对排便的感知。
最典型的是高糖高脂的甜点类食物。蛋糕、奶茶、巧克力面包,这些精致食物不仅缺乏膳食纤维,还会通过升高肠道渗透压、扰乱肠道菌群,导致肠道蠕动迟缓。
2021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比了300例慢性便秘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饮食结构,发现便秘者中高糖零食摄入频率高出对照组近1.8倍。
![]()
这类食物还有一个隐形杀伤力:它们会让人对清淡、粗纤维的食物失去兴趣。吃多了奶油蛋糕,你自然排斥粗粮饭;喝惯了甜奶茶,白开水就难以下咽。久而久之,肠道缺乏机械性刺激,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重吸收,变得干硬难排。
第二类加重便秘的,是过度依赖精制主食的人群。白米饭、白面包、白馒头,这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去掉了谷皮和胚芽,
纤维含量几乎为零。食物在肠道中缺乏“体积支撑”,无法形成良好的粪便团块,肠道蠕动的动力源就被切断了。研究显示,膳食纤维摄入<15克/天的人群,便秘风险是摄入>25克者的2.3倍。
很多患者在门诊对我说,他们已经吃很多米饭和馒头了,但还是便秘。我只能摇头苦笑,告诉他们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
我们需要的是未精制的全谷类,而不是“白白净净”的淀粉糊状食物。换句话说,吃的是饭,但缺了“粮”的本质。
第三类是长期依赖高蛋白粉、代餐奶昔、低碳饮食的减肥人群。他们为了控制体重,极度限制碳水和脂肪的摄入,却忽略了膳食纤维和肠道的基本需求。
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指出,采用低碳高蛋白饮食超过6周的肥胖女性中,有高达47%的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状。
这类饮食方式让肠道仿佛进入“待机”状态。缺乏碳水意味着肠道蠕动的能量不足,粪便缺乏黏滑性;
![]()
蛋白质过多又可能促进肠道内有害菌的繁殖,产生更多硫化氢类代谢物,进一步抑制肠神经的兴奋性。结果就是:吃得很少,却拉得更少。
第四类则是被很多人误以为“通便好”的水果类食物,尤其是过度依靠香蕉、苹果、榴莲等低纤维高糖水果的人群。
香蕉确实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但未成熟香蕉中的鞣酸含量高,反而可能加重便秘。很多人吃的是偏生香蕉,结果“越吃越堵”。
水果确实重要,但关键在于多样化和选择高纤维种类,如木瓜、火龙果、猕猴桃等。2020年《国际肠道研究》刊登的一项中国人群研究发现,
![]()
每日摄入三种以上多样水果的人群,便秘发生率下降了33%。单一水果摄入结构,尤其是偏甜水果,不仅无法缓解,还可能加剧肠道的负担。
便秘不仅仅是排便困难那么简单,它代表着肠道通行系统的“慢性阻塞”。一旦形成慢性便秘,肠道内压力升高,血液回流受阻,可能诱发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结肠冗长症,影响肠道结构本身。
更值得警惕的是慢性便秘与肠癌风险的关联。2018年《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刊登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长期便秘者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9倍。原因在于粪便长时间停留,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诱发细胞突变。
![]()
很多患者问我:是不是吃点通便药就好了?我常说一句话,排便不是靠药,是靠肠道的“记忆”。滥用泻药只会让肠道变得越来越懒,最终形成依赖。真正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重建肠道的节律,而这从改变饮食结构开始。
治疗便秘,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是每日膳食纤维摄入达到25-30克。这意味着你需要每天吃300克以上的蔬菜、
两个高纤水果,以及部分全谷类主食。不要指望某一种“超级食物”解决问题,而是要让肠道习惯于“粗粮粗菜”的刺激。
再强调一点,饮水量直接决定了膳食纤维的通便效果。你吃了足够的纤维,却不喝水,相当于把干粉塞进肠道,
![]()
反而加重便秘。每日饮水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之间,尤其在摄入高纤食物后,及时补水是关键。
如果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仍无改善,应尽早就诊。慢性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肠道动力障碍型便秘,不同类型治疗策略完全不同,需要通过肛门指检、结肠传输试验、肛门压力测定等明确类型。
对于排便反射不敏感的患者,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线推荐方式。通过电极监测肛门括约肌和腹肌的协调性,
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排便动作。2023年《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数据显示,生物反馈治疗在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中,缓解率高达78%。
![]()
对部分肠道传输极慢的患者,我们也会考虑使用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普卡必利等。这些药物通过激活肠道的5-HT4受体,增强肠蠕动,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长期依赖。
有研究显示,便秘不仅影响肠道,还与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肠脑轴”,当肠道通行不畅时,
大脑的情绪调节也会受影响。2021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报告称,慢性便秘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达42.6%。
面对便秘,我们不能只盯着“排不出”,还要看到背后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饮食是最基础的“药方”,但必须用对方向。那些你以为安全、健康、清淡的食物,可能正在一点点堵住你的肠道。
![]()
我们常说“肠畅人轻”,其实不仅是轻松的问题,更是整个身体节律的体现。肠道是第二大脑,它的节奏决定了身体运行的底色。便秘,不只是排便问题,而是节律紊乱的信号,值得我们用心去调理。
参考文献: [1]张敏,李辉.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与慢性便秘的关系[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1,29(5):289-293. [2]王磊,刘欣.不同饮食结构对女性便秘影响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3):165-169. [3]陈洁,赵云.慢性便秘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1,47(8):482-486.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