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再度上演"指数维稳、个股失血"的戏码:大盘仅微跌0.07%,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超3500只个股收跌,分时图上代表中小盘的黄线全天压制于白线之下。涨幅超5%的个股不足200家,市场活力显著疲软,这种"指数好看、账户难受"的行情,正成为当下多数投资者的真实写照——就像市场调侃的那样,"每靠近一次4000点,就默默扣一次费",指数没跌多少,个人亏损却在悄悄扩大。
![]()
若要拆解当前市场的核心逻辑,绕不开两个关键词:区间震荡与政策稳市。自9月以来,大盘便脱离了七八月份的单边上涨,进入"上下拉锯"的震荡模式:既无大级别持续下跌,也无连贯的波段上升,指数在区间内反复穿梭。而这一走势,恰恰与监管层释放的信号高度契合。
在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证监会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急涨急跌"。这一表述直白且清晰:当前市场的核心诉求是"稳"——既不能复刻七八月份的快速拉升,避免行情透支;也不能放任大幅下跌,防止恐慌情绪蔓延,破坏慢牛长牛的培育基础。可以说,当前的震荡格局,是技术面调整需求与政策面稳市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但在这种格局下,不少投资者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陷入了两大误区:
一是对"4000点"的过度敏感。即便指数多次穿越4000点区域,仍有投资者带着熊市思维,认为"涨高了就该大幅回调",只要指数从4000点上方回落,就盲目恐慌,担心持续大跌。但从实际走势看,指数反复测试4000点后,并未出现恐慌式下跌——这背后,大主力的意图很明确:通过反复穿越,让市场对4000点"脱敏",让散户将其视为普通点位,而非"风险警戒线"。
二是对"震荡久了必跌"的路径依赖。有投资者依据过去经验,认为"区间震荡越久,越容易向下突破"。但此次情况已不同:大盘此前已突破大级别箱体,且近几个月大主力始终处于控盘状态——七八月份涨幅到位后,并未选择急速杀跌,而是用横向整理的方式消化压力。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既符合政策对"稳定"的要求,也能逐步修复趋势,与过去的震荡逻辑有本质区别。
当然,"以时间换空间"的代价是调整周期拉长——它不像急速杀跌那样能快速完成调整,但胜在避免了剧烈波动对市场的冲击。这意味着,投资者必须拿出足够的耐心,等待调整充分到位,不能急于求成。
![]()
从操作层面看,当前市场有三个明确特征需要警惕:
其一,指数级行情短期难现。既然政策导向是"稳",权重股就难有持续性机会,指望通过权重拉动指数突破的可能性较低。
其二,板块轮动加速。近期每日领涨板块各不相同,今日采掘行业逆势走强,但这类滞涨板块并非多数投资者的配置方向,导致"看着行情走,却赚不到钱"的情况普遍。不过从健康度看,震荡期恰好给了滞涨板块补涨的机会,也算对市场结构的一种修复。
其三,科技主线需等待。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板块,尤其是机构抱团的科技标的,但前期涨幅已大,在指数震荡阶段,这类个股需要时间整理,短期难有好的介入时机。
![]()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当下最关键的是"守好筹码、盯紧点位":
沪指方面,今日勉强收在白色进攻线上方,周四能否站稳3999点是关键——若站不稳,短期趋势将走弱,短线仓位较重的投资者需及时调整;若继续缩量,指数大概率进一步震荡向下。此外,3980区域是短期趋势线所在,守住则短期趋势未破,若跌破,需关注下方3928区域的紫线支撑,该支撑近几个月已多次验证有效。
创业板风险更高,周四需重点关注3100点支撑位——若跌破,需做好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准备,相比沪指,创业板的波动会更剧烈,需更谨慎应对。
![]()
总体而言,当前市场不是"熊市",也不是"单边牛市",而是"政策护航下的震荡蓄力期"。投资者要摆脱过去的思维定式,对4000点脱敏,对震荡有耐心,在趋势未破的前提下守好底部筹码,对科技主线保持关注但不急于入场——等待调整到位、信号明确,才是当前最稳妥的策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