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辛静
“‘文旅+短剧’这两年比较火,河南文旅资源丰富,郑州微短剧市场又这么好,能不能以短剧讲文化,让大家跟着短剧来打卡?”近日,河南省郑州市一位热心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留言,道出了不少人对郑州微短剧产业的期待。如今,这份期盼正加速照进现实。
作为“全国微短剧三大重镇之一”,郑州目前已拥有800余家微短剧制作企业、近4万名从业人员,2024年市场规模达23亿元。随着《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出台,这座被称为“竖店”的城市,正以政策为引、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推动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让屏幕流量转化为实地“留量”。
![]()
11月9日,大志影视基地一部微短剧拍摄现场。人民网记者 辛静摄
场景赋能:闲置空间变身取景地 产业集群初长成
“停,女主这个节奏不对,后面语气再强势些!”周末的郑州市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导演的喊声此起彼伏。这边“总裁豪宅”里正演绎着商战风云,隔壁“医院病房”已切换到温情戏份,不远处的“地铁站”场景里,群演们正准备入场……
“我们有近50个室内场景,自今年4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个剧组。”大志影视基地运营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热门场景需提前半个月预约,目前部分场景的预约日期已排到了11月底。
这样的情形,在郑州多家专业微短剧拍摄基地随处可见。航空港区的聚美航空港竖屏电影基地,由闲置商场改造而成,17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搭建了家庭、法院、宴会厅等20多个场景,运营至今已拍摄700多部短剧。新郑木马影视基地、荥阳恒大养生谷拍摄点等,也多由废旧厂房、闲置售楼处改建而来,既激活了存量资产,又降低了建设成本。
郑州微短剧的快速崛起,离不开独特的产业基因。邻市许昌的张北村因从业者密集被称为“灯光村”。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半数以上灯光师来自这里,充足的专业人才为郑州影视产业奠定了基础。加上当地众多广告、婚庆公司转型而来的成熟团队,以及密集的信息流投放团队积累的拍摄经验,让郑州在微短剧承制领域占据先天优势。
更让剧组青睐的是郑州的“效率密码”。这里形成了“十分钟生态圈”,10分钟内可找到场地、灯光摄影和专业设备,1小时内就能调拨百套服装。经测算,郑州市金水区微短剧制作综合成本较一线城市低30%至40%,单剧完成周期仅7—15天,单部100集微短剧成本可控制在30万元至8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至3个月至6个月。
![]()
微短剧导演在工作中。人民网记者 辛静摄
文旅共生:屏幕流量变实地“留量” 双向赋能显成效
“我特别喜欢刷短剧,看完剧里的国风场景,特意来这里打个卡,明天再去嵩山看看。”11月9日,在大志影视基地,安阳游客张女士正拿着手机拍摄,她追更的一部微短剧的部分场景就在这里取景。如今,郑州的影视基地已不再是单纯的拍摄场所,节假日里,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影视魅力,形成“剧组拍景、游客追景”的良性互动。
这种互动背后,是微短剧与文旅的双向赋能。2024年以来,《又见鸾鸟起舞时》《“洛”花如有意》等河南多部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让观众在追剧之余,对河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而文旅资源也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郑州开放CBD等百余处外景资源,推出“场景清单”供剧组一键调用,商都遗址、嵩山、少林寺等文旅地标也成为天然取景地。
![]()
大志影视基地旁的生活超市。人民网记者 辛静摄
短剧热还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大志影视基地所在的黄岗庙村,村民录先生把小卖部搬到了基地旁。“自从影视基地运营以来,俺这生意好了挺多,现在每天营业额能有1000块钱左右,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说起近来的变化,录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俺村里还有装修不错的小楼,偶尔会接待剧组拍摄,一下午能赚400元。”
不止黄岗庙村,郑州南郊龙湖镇的现代风别墅,如今也成了短剧拍摄热门地,1000平方米的别墅单日租金4000元;当地豪车租赁市场也持续升温,为“总裁剧”提供道具支持的同时,也成为文旅消费的新亮点。
政策护航:百亿目标引领升级 精品化之路启新程
“以前拍短剧,找场景、协调设备要花很多精力,现在有了政策支持和基地服务,方便了好多,更能专注于内容创作了。”11月9日,正在大志影视基地拍摄短剧的郑州一家短剧制作企业的制片主任辉辉感慨道。作为从广告公司转型的从业者,她见证了郑州微短剧产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
郑州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2024年以来,郑州先后出台《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等文件,从剧本创作、取景拍摄、精品奖励到人才培养,给予全方位支持。今年7月出台的《实施方案》更是明确目标: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力争达到1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骨干企业,推出50部左右展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精品力作。
在政策引导下,郑州微短剧正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针对原创性和后期制作的短板,郑州鼓励本土剧本创作,推动微短剧与普法、科普、非遗、经典名著等领域深度融合。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等高校也正以“专业重塑”与“小学期实战”双轨并进,开设微短剧编导专业和实践项目,构建“产业导师驻校+真实项目进课堂”的培养体系,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
郑州市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人民网记者 辛静摄
面对横店、西安等激烈的区域竞争,郑州正加速构建差异化优势。《实施方案》明确,郑州将实施“微短剧+”创作计划,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质微短剧;实施“郑州精品短剧”创作传播工程,举办“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推动微短剧上大屏。同时,今年9月出台的《关于郑州市加快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将推动设立“微短剧出海服务窗口”,让融入河南文化的微短剧走向国际。
政策护航,郑州微短剧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微短剧作品审查上线3860部,其中315部登上全国短剧热力榜,较去年同期增长27.1%。
如今,留言板上群众的期盼,正成为郑州街头巷尾的生动实景。剧组在文旅地标里定格风景,游客循着剧情足迹而来,群众借着产业东风增收,政策兜底让创作更有底气。未来,当更多带着文化底蕴的精品短剧走进大众视野,当屏幕里的故事与街头的烟火相互映照,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剧情走进郑州,读懂“天地之中”的厚重,河南文化也将被更多人看见、喜爱。
人民网受权开展“我为‘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征集,诚邀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共绘蓝图,快来扫码留言,说出你的“金点子”。
留言板·观豫⑧|打通田埂“末梢”梗阻,须再加把劲
留言板·观豫⑦丨文化灯塔如何照亮群众需求
留言板·观豫⑥|“康庄大道”如何建,老乡们有话说
留言板·观豫⑤|“公家”的洒水车弄脏了私家车之后
留言板·观豫④|“我与城市同成长”
留言板·观豫③丨从留言中探寻河南文旅发展提升之路
留言板·观豫②丨中原出海 河南综合交通优势“突围”
留言板·观豫①丨你的家乡要建成什么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