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最近,社交媒体上“人均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沦为新的“流量密码”。戏谑背后是对严肃医学的漠视和对真实患者的轻慢。厘清ADHD的真相已成当务之急,患者请就医,无病莫呻吟。
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本质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及多巴胺递质失衡,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核心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或两者并存,常伴随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严重时还会合并焦虑、品行障碍等并发症。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流调显示,我国6—16岁儿童ADHD患病率达6.4%,对应患者约2300万。《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有30%-50%的ADHD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且成人ADHD共病更多、更难以识别,对个体功能损害范围更广。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ADHD的诊断需满足三个条件。早发性:症状在12岁之前就已经出现。跨情境性:症状必须在至少两种或以上的场合中造成困扰。比如:不仅工作拖延,即使饿到胃疼,去吃饭也能一拖再拖。功能损害性:症状必须对生活造成了显著的、持续的负面影响。其诊断需经精神心理科医生综合评估,而非仅凭15秒自测短视频或朋友圈“症状对号”。
网络传播将ADHD症状泛化为普遍体验,利用了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即人们容易相信那些模糊而普遍的描述,并觉得是为自己量身定制。模糊描述的自我对号入座、注意力经济的冲击、标签的心理安慰作用,助推了“人均ADHD”热潮。
的确,热潮让许多人知道“多动症”,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有的商家借机炒作,将减压玩具、手账本包装成“ADHD救星”,甚至捆绑销售所谓“聪明药”,则是在消费疾病。还有的在线“诊断”视频,先以心理话题吸引关注,再推销课程、保健品等。这些套路不仅消解了医学诊断的严肃性,更让真正受ADHD困扰的患者陷入窘境,他们的真实痛苦在戏谑化的传播中被遮蔽。
我国ADHD患儿就诊率不足10%。对于真正有持续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干预,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是患者走出迷雾的灯塔。对大多数人而言,健康焦虑不应曲解医学,与其跟风“自诊”,不如通过规律作息、减少碎片化信息摄入来改善状态。
疾病不是潮流标签,医学诊断容不得自娱自乐;看到影子并不意味着镜中人就是你,健康焦虑不该被流量消费。少些对疾病的戏谑解构,多些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少些无病呻吟的自我标榜,多些对真实患者的共情理解。
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中国,你我都是其中一份子。
原标题:《微言 | 人均ADHD?疾病不是潮流标签》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本文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题图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