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基层调研时我们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什么课?他们一般回答说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12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发言中殷切期许。
他特别提到,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国内八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已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比例、教师探究教学水平等指标稳步提升。本次发布会重点介绍了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有关情况。 南都记者吕虹 / 摄
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总体要求有哪些?会上田祖荫表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课堂的变革也推动了评价方式的变革,南都记者注意到,《意见》要求教师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并专门强调要以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意见》提出要开发 “科技素养数字画像” ,“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工程设计、动手实践等活动中,观察、记录、分析与表达等学习行为以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知识结构、认知过程、反思意识、创新思维和迭代能力等。”这意味着,对学生的评价将不再是几张试卷的分数,而是持续关注其创新批判性思维的成长和解决真实情境下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作为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整体规划,比如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项目探究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及伦理的深远影响;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通过科技史、科学家事迹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意见》全面地提出六大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优化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五是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其中南都记者注意到,《意见》鼓励推行 “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 ,“挂职研修”成为关键词。未来“科学家”将更多走进中小学课堂,并将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到中小学担任兼职教师。这将极大提升科技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田祖荫在发言中还着重详述了中小学各阶段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侧重点,强调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这也是对《意见》中“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要求更细化的阐述。
具体而言就是,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