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我就是胆固醇高一点,又没什么不舒服,哪需要吃药?”又或者你是不是也有亲友在体检后被提醒“血脂高”,但他拍拍胸口说:“我没感觉,应该没事,过阵子再说。”
![]()
可你知道吗?真正危险的疾病,往往就是“没感觉”。
在一项覆盖超过80万人、长达十年的香港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即便是低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也能让整体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中风等)风险下降高达61%。
这个数据,彻底打破了我们对“高血脂只是小问题”的惯性认知。
说到“他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严重病人才吃的药吗?副作用不是挺大的吗?但事实上,他汀并不只是为了“降脂”,它更像是为血管“上润滑油”,让它们不再容易被堵住、破裂或硬化。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爬楼梯时胸口闷一闷,走路快了就觉得喘不上气,甚至在冬天一阵冷风吹来就胸痹?这些症状看起来像是“累的”“老了”或“天气冷”的正常反应,但它们也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在悄悄逼近。
动脉粥样硬化,顾名思义,就是血管壁像锅底积碳一样开始“粘腻变硬”。一旦斑块脱落,就可能导致心梗、中风或猝死。而“高血脂”,就是“粥样硬化”的幕后推手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高脂血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它不像高血压那样会头晕,也不像糖尿病那样会多尿。它像一个安静的“隐形杀手”,悄悄在血管里筑巢,直到有一天,突然引发灾难。
![]()
而“他汀”这种药物,就像是拆除炸弹的“专家”。
它不仅能降低坏胆固醇LDL,还能稳定动脉斑块,减少炎症反应。这正是为什么,那项香港研究中,即使是轻度高脂的人群,长期使用低剂量他汀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但说到这,很多人又会问:“我没三高,也没不舒服,真的有必要重视血脂问题吗?”答案是: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就像房子裂了一条缝,你不补,时间一长就是整面墙塌下来。
一些人会觉得自己年轻、体检正常,不需要关注血脂。
![]()
可现实是,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的检查也“基本正常”。问题是,血管问题是“渐变”过程,不是“突变”,等你感觉到的时候,往往已经迟了。
举个例子,有位50多岁的企业家,平时身体倍儿棒,体检只显示轻度血脂异常。他自诩平时不抽烟不喝酒,运动也不少,于是拒绝服药。两年后,突发心梗,抢救及时才保住性命。
术后医生才告诉他:“你那不是突然心梗,是血管早就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无症状”并不等于“无危险”。
![]()
特别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肥胖、熬夜、饮食重口味的人群,更是高风险人群。
当然,可能你也听过一些声音,说什么“他汀伤肝、伤肌肉、损记忆”。
但根据国家卫健委及多家三甲医院的科普文章,正规使用他汀类药物,经过医生评估和监测,其安全性是被广泛证实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5%,远低于它带来的益处。
而在香港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特别强调了“低剂量”使用下的长期获益,这也意味着,并不是非得等到严重高血脂才开始干预。
![]()
就像我们控制高血压,不是等到180才吃药,而是从140就开始防控。
很多时候,我们对“健康”的认知存在一个误区:只重视“感觉”和“症状”,而忽略了“指标”和“趋势”。但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才治疗,而是提前预防,让病来不了。
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在公交车上突然倒下的人,或许一个月前还在朋友圈晒健身?那个在家里洗澡猝死的年轻人,或许前一天还加班到深夜?这些悲剧,背后往往都藏着被忽略的“三高”问题。
血脂高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和饮食、运动、作息、压力密切相关。
![]()
现代社会节奏快,外卖多、熬夜多、久坐多,年轻人得脂肪肝、血脂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项“80万人研究”的震撼结果时,不应该只把它当作科研新闻看过去,而是要反思: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血脂报告?是不是该更早地行动起来?
我们不一定非要吃药,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血脂水平、了解自己的健康风险,这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负责。
健康,永远不是等病来了再抢救,而是从看似平凡的日常开始呵护。

血脂异常,就像一颗埋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不响不代表不存在。你有没有把它当回事,决定了它会不会爆炸。
别等疼了才想起看医生,别等倒下了才想起做体检。健康,从来不等人。
真正的健康,不是你今天感觉不错,而是你十年后依然安然无恙。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EB/OL].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关于他汀类药物的10个常见误区》[J].健康科普月刊,2024(06):22-25. [3]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Statin Use and Risk Reduction in Multimorbidity: A 10-Year Cohort Study》[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03):112-117.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