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台相机、一部手机,72岁的周家桥社区摄影达人赵银交,始终用镜头记录着街区的点滴变化。在长宁生活了近60年的他,不仅是社区变迁的见证者,更是“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鲜活代言人。本期“说说‘十四五’这五年——我的长宁·我的家”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赵的朋友圈。
“体验新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家门口的‘大学堂’,
街道文化丰富多彩!”
——老赵的银发朋友圈
![]()
“这座新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我亲眼看着建起来的。我家就在旁边,以前是个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没想到现在变成了我们社区家门口的一个会客厅。”赵银交所说的,正是全新建成的周家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上午九点半,居民陆续走进一楼多功能厅,“同周剧场”的公益电影即将开场。“以前娱乐休闲得跑老远,现在好了,走几步就到。健身房、图书馆、小剧场样样俱全。戏曲、文艺活动也特别多。”赵银交笑着说。从文艺会演到体育健身,一幅家门口的文化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
而在中心一楼的大厅里,老赵也带着他的特别任务如约而至——为正在展出的“丹青俪影 砚边双璧——史曰有、蔡金花夫妇书画作品展”拍摄。
作为街道出了名的两位“老画家”,这对社区艺坛眷侣已经坚持创作近三十年。“退休之后,我和老伴一起加入了街道的‘墨缘书画社’,还报名了社区学校和老年大学的书画课程。山水、花鸟、国画、油画,这一画就是二十多年。”86岁的蔡金花女士站在自己的画作前娓娓道来。
![]()
在中心二楼的“同周学苑”,茶艺、声乐、舞蹈等课程也悄然开课。“在社区里,其实有很多供老年人学习体验的课程活动。摄影、书画、音乐等等,还有针对老年人开设的手机使用这些智慧课程,可以说很贴心了。教室器材设备也很专业。我们老年人呐,真是玩在社区,也学在社区!”“咔嚓”一声,无数欢乐瞬间在老赵的相机里定格。
“敬老月,
为社区‘老伙伴’志愿者和结对老人
送上一份慰问品。
社区养老工作,点赞!”
——老赵的银发朋友圈
![]()
中午时分,老赵走进周家桥街道祥和社区长者食堂。红烧肉、响油鳝丝、油爆虾……诱人的饭菜香扑面而来,他熟络地与打饭的居民和服务员打招呼。
“吃饭是头等大事。社区这个长者食堂,解决了不少老人的吃饭难题。”老赵端着餐盘坐下,“味道好,价格实惠,还少盐少油,特别健康。”如今,社区食堂已经成为了他的一大就餐“据点”。
简单的饭后,老赵也即将迎来他的另一项任务——前往周二居民区探望百岁老人腾奶奶。作为街道老年协会的副会长和长宁区“老伙伴”计划在周家桥街道的负责人,赵银交除了拍照,更想为老人们做点实事。“‘老伙伴’志愿者项目是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就是志愿者结对关心高龄老人,让他们养老不离家,感觉不孤单。”老赵解释道。
![]()
拎着慰问物资,老赵与周二居民区志愿者冯秋萍敲响了腾奶奶的家门。这样的探望,“老伙伴”志愿者冯秋萍已经坚持了九年:“我结对的有五个高龄老人,今天探望的腾奶奶103岁了。平时一个礼拜去两次,时间不固定,我们低龄老人去看高龄老人,有点不舒服和我说说,让他们觉得始终有人在关心。每次老人们都说特别开心。”
一进门,腾奶奶见到冯秋萍,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冯秋萍则紧紧握着腾奶奶的手,轻声叮嘱老人,降温天气一定要注意保暖,还和老人聊起社区的新鲜事儿。“老伙伴”的力量,让温暖在社区里静静流淌,老赵悄悄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温暖的一刻。
![]()
其实,社区里贴心的养老服务远不止于此。赵银交介绍:“街道的几个乐邻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地方,都可以提供日常照料、助浴护理、就医陪诊等服务,还有健康监测、认知障碍宣讲和每周的特色养老活动!”
“买菜、购物、city walk,
街区生活很美好!”
——老赵的银发朋友圈
![]()
赵银交拍摄的苏州河畔的夕阳
生活在长宁的社区里,不仅有热闹新鲜的活动,更有数不清的好风景。要说老赵心中的“宝藏出片地”,则非苏州河畔莫属。为了捕捉最美瞬间,他在苏州河守候了无数个日出与日落。
“苏州河边,很美,也很出片!”跟随老赵的脚步漫步河边,一处处街区地标建筑迎面而来。“这里是我们周桥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地标。”老赵指着眼前的建筑说道:“护航老站还原老上海西站的场景。长宁的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是解放时期工人运动的指挥所之一,承载了我们长宁的红色历史。”
![]()
![]()
“现在,街道‘铁军讲堂’、夜校课程等许多活动都会在夜校旧址举办。”老赵一边介绍,一边举起相机拍照。老建筑承载历史,新活动注入活力,老赵的镜头里,是文脉与生活交融的周桥。
![]()
![]()
赵银交拍摄的长宁路夜景
夜幕降临,老赵分享了自己的一处“私藏拍摄点位”——在小区高层俯瞰,长宁路的车水马龙构成了城市繁华的璀璨一隅。“我这辈子啊,用镜头记录了很多。以前用红梅相机拍,现在用数码单反拍,还爱发朋友圈。街区里的新变化、好风景,一点点变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拿着相机,赵银交的眼里闪着光:“未来,我将继续用相机记录长宁的发展变化,记录我们的幸福生活,希望长宁发展得越来越美好!”
从社区服务的暖心细节,到长者食堂的烟火气息;从苏州河畔的漫步身影,到百岁老人的幸福笑容……老赵的朋友圈,正是长宁百姓真实而温暖的生活写照。
“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紧紧围绕“宜居、宜学、宜业、宜养、宜游”的目标,全力构建覆盖全域的“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经过持续深耕,目前,党建服务、行政办事、就业保障、文化空间、为老服务、便民网点、应急设施等基础保障类硬件,已基本实现居住区步行15分钟范围内全覆盖。
在居家和社区养老领域,长宁正加快打造一个方便可及、专业多元、功能复合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区已建成2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家日间照护机构、20家长者食堂、85个助餐点、9处“长者餐桌”、26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0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05个老年活动室,以及332个互助睦邻点。目前,长宁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已达77.54平方米,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视频:何郁柠、谭奕茂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