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观察报
![]()
日前,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在重庆电力交易中心完成注册,成立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销售公司并取得电力市场交易资质,标志着又一家石油巨头正式进军售电领域。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缩影。自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已通过设立售电公司、搭建电力交易平台等方式,加速布局电力市场,形成跨行业竞争的新格局。
01
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崛起
中国石化此次在电力市场的布局,是其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新成立的售电公司主要负责区域天然气购销和气电“代加工”业务资源供应,可直接将天然气销售至工业用户,进一步畅通了交易链条,实现了资源的精准配置,构建“石化气—石化电—石化售—石化用”的气电联营全链条发展模式,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转型。自2025年9月3日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在国内首次创新应用气电联营模式开展“代加工”以来,已累计向涪陵当地电力公司供应天然气2000万立方米,转化生产1亿千瓦时电能。
中国石化的布局并非孤例。早在2016年9月,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便成立大庆油田售电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三桶油”中首个涉足售电领域的企业。2017年10月大庆油田又组建了全国性的售电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电能有限公司,代表中国石油建设运营管理“中国石油统一购售电平台”,2025年1至8月,该平台代理用户侧交易电量超68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交易量达48.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6%;代理集团公司470万千瓦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参与市场交易,交易价格与弃电率均优于属地同类项目。截至目前,中国石油集团电能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了超过10个省级售电公司。
中国海油的布局则更具系统性。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于2020年12月应运而生,不断逐“绿”追“新”,开辟电碳“新赛道”,加快构建中国海油购售电、碳资产管理及燃气发电资本运作平台,助力中国海油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海油旗下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开展天然气发电项目管理投资及碳资产管理的公司,于2021年7月开始承接中海石油气电集团购售电业务。
02
万亿级售电市场的诱惑
石油巨头相继布局售电的背后,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逻辑的双重驱动。从国家层面看,2023年发布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鼓励油气企业利用自有场地建设风光发电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2025年新实施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更将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运营商等新主体纳入市场体系,为石油企业盘活油气田、炼厂等场景的分布式资源创造条件。以中国石化为例,其通过中石化长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浙江电力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国能(浙江安吉)发电有限公司,既锁定天然气长期消纳渠道,又分享电力市场收益,完美契合政策导向。
市场机遇同样可期。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9月,全国累计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49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3.4%。其中,绿电交易电量23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6%,凸显清洁能源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石油企业手握油田周边风光资源、管网设施及庞大用户基础,具备天然的转型优势。中国海油上半年绿电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海油观澜号”为文昌油田群稳定供绿电;此外,中国海油外购并消纳绿电5亿千瓦时,构建起“自产+外购”的绿色电力体系。在此背景下,电力业务成为石油巨头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
03
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石油巨头的入场,正在重塑电力市场的竞争格局。传统售电公司多以配电网投资、电力交易代理为主,而石油企业则凭借“油气电联动”模式,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中国石油为例,其大庆油田售电公司通过与地方发电企业合作,推出“油气电联动”套餐,对同时使用油气与电力的用户给予价格优惠。这种跨界整合资源的模式,对传统售电企业形成挑战。
与此同时,石油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早在2017年5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就成立了新能源开发中心,大力推进地热、余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此种“传统能源+新能源”的组合,不仅符合低碳转型要求,更为售电业务提供了绿色电力供给,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石油企业的优势在于用户基础与资源整合能力。”分析人士指出,全国加油站数量超过10万座,若其中30%改造为综合能源服务站,将形成庞大的电力销售网络。此外,石油企业在海外油气项目中的电力需求,也可通过售电业务实现内部消纳,降低运营成本。
尽管前景广阔,但石油巨头入局售电行业并非一帆风顺。当前售电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97.3万家,同比增长23.8%,其中发电企业3.7万家,电力用户93.1万家,售电公司4366家。
此外,传统电网企业凭借电网覆盖与品牌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公开资料显示,国家电网2024年市场化交易电量为5.02万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市场化交易电量1.14万亿千瓦时,两家公司在目前售电市场上处于霸主地位。
不仅如此,英国石油巨头壳牌2024年宣布退出中国电力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既与该公司放缓能源转型节奏有关,也与中国售电市场竞争激烈、盈利难度大有关。而道达尔能源虽电力业务增长迅速,2024年电力板块营收达244.75亿美元,但该业务板块盈利能力仍弱于上游勘探开发和一体化LNG业务。这意味着石油企业在电力领域仍需经历长期的市场培育和技术积累过程,如何平衡投资回报与转型速度,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于国内石油企业而言,差异化竞争是破局关键。中国石油集团电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八大营销策略”,为每一个用户设计专属绿电消纳方案;中国海油依托CCUS技术打造低碳电力品牌,中国石化聚焦终端综合服务,这些差异化路径已初显成效。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提速,石油企业有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