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方见真章
©作者 余任喆
10月10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好书”榜单再次如约而至,《六尺巷里天地宽》《山水》《上盐湖》等一部部兼具思想厚度与人文情怀的佳作让人爱不释手,于是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书加入收藏、放入购物车,享受着即将开启书香之旅的满足感。然而,当我们满怀热情地翻开这些“中国好书”,能否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而不是让它们摆在书架上蒙尘?读书这件事,开个头容易,难的是画个完整句号,而那些真正能沉淀为智慧的收获,往往藏在善始善终的坚持里。
从头读到尾是把碎片知识熬成系统认知的过程。就像煮茶,只尝一口茶沫,品不出茶的醇厚,唯有耐着性子煮到茶汤清亮,才能尝到回甘。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若只看开篇对地坛景物的细腻描摹便戛然而止,就错过作者在轮椅上15年的沉思,以及从绝望中生长出对生命、亲情与命运的深刻洞察。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若因首篇谈读书觉得平淡而放弃,就体会不到这位学者对青年修身、处世、婚恋等诚恳解答,也错失那些能让人醍醐灌顶的人生指引。当我们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才能跟着作者的笔触走完探索的旅程,从阅读文字升级为品读精神,甚至在合上书的瞬间,产生“原来可以这样面对生活”的共鸣与顿悟。
从头读到尾是对抗浮躁、增强定力的修行。如今短视频的即时快感频繁刺激大脑,碎片化阅读完美适配了当下的“注意力稀缺”,连读书都想追求“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效率,一旦遇到需要沉下心思考的内容,就容易分心甚至放弃。可真正有价值的书,从不会把答案“喂”到嘴边。读哲学著作时,可能要反复琢磨一句“存在即合理”,才能理解黑格尔想表达的辩证逻辑;读历史书籍时,需理清复杂的时间线、人物关系,才能看懂一场战争背后的因果链条。坚持读到底的过程,其实是在训练自己不被即时满足裹挟的能力,这种在文字里沉淀出的定力,不仅能帮助我们读懂一本书,更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守住一份不慌不忙的清醒与专注。
有人觉得从头读到尾就是咬着牙读完,哪怕读得昏昏欲睡,其实不然。若读得吃力,不妨调整节奏。读理论书时,边读边画思维导图,把抽象的概念变具体;读长篇小说时,遇到复杂人物关系,随手记在纸上。实在晦涩难懂,也可以先停下来,看看相关的书评和解读,找到新的切入点再继续。就像爬山,遇到陡坡不必硬冲,找个石阶歇一歇,调整呼吸再出发,反而能更快登顶。
读书如酿酒,开头的“初读”只是粮食入瓮,唯有经过“研读”的发酵与沉淀,才能酿出醇香。告别“半卷”的遗憾,把一本书读到最后一页,收获的不仅是书中的智慧,更是一种“凡事有始有终”的人生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