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话,年轻人说出来是“矫情”,但从一位90岁高龄的院士嘴里说出来,却像一记闷棍,打在许多老年人和他们子女的心口上。
![]()
“超过72岁的人,没必要再去‘锻炼’身体了,尤其是出门走太久、爬山、跳广场舞这些,反而对健康有害。”——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的观点。
有人听完直拍大腿:“哎哟,这不就是我爸吗?每天五公里暴走,回来腿都肿了还说‘我锻炼’。”
也有人反驳:“我奶奶86了,天天跳舞,精神得很,不比我差。”
![]()
但健康从来不是靠“个例”证明的。那些看似活力四射的长者,可能正在悄悄透支身体的“隐形资产”。
72岁,不是生命的终点,却是一个拐点。你以为是在锻炼,其实是在“磨损”。你以为是“延年益寿”,其实是“过度透支”。
那问题来了:老人不出门活动,难道要躺着等老?当然不是。但“做家务”这种听起来无聊的日常小事,恰恰是被我们低估的长寿方式。
![]()
那种“出门才算积极老龄化”的观念,慢慢该换换了。
骨科医生李主任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人:74岁,退休干部,身体一直不错。某天和老年健步队去登山,“为了锻炼”,坚持走完全程,下山后膝盖肿得像馒头。检查发现是半月板严重磨损,已经无法恢复,只能手术。
“锻炼”本无错,错的是方式与强度。
70岁以后,身体对“过度积极”的容忍度正在急剧下降。
![]()
我们来拆解一下背后的科学逻辑。
肌肉与骨骼的衰退,是不可逆的生理过程。
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发布的数据,65岁以后,肌肉量每年平均减少1.5%~2.5%,骨密度也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你看不见,但它确实在发生。这意味着,哪怕你感觉“腿脚还利索”,身体的“抗冲击”能力其实早就打了折扣。
就像一辆用了十几年的车,外壳再光鲜,内部零件也早已老化。你猛踩油门,只会加速报废。
![]()
心肺功能的下降,直接限制了运动的“上限”。
72岁以后,人体的心率调节能力变差,血压容易波动,肺活量大幅下降。你走路喘得厉害,不是你“缺锻炼”,而是身体的“供氧能力”真的不行了。
而“广场舞”“晨跑”“登山”这些看似老少皆宜的活动,其实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是巨大的挑战。
你以为是在“活络筋骨”,身体却在暗暗报警。
![]()
那为什么说“做家务”反而好?
这不是开玩笑。真正的科学已经证明:低强度、持续性、有目的的身体活动,对高龄人群更友好。
清扫、叠衣服、做饭、擦桌子……这些家务动作看似简单,却融合了有氧运动、肌肉协调、注意力集中和身体灵活度的多重锻炼。
一项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每周做家务时间超过7小时的老人,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比不做家务的低近30%。
![]()
你以为是在拖地,其实是在保护大脑;
你以为是在刷碗,其实是在锻炼协调感;
你以为在“干杂活”,身体却在偷偷感激你。
家务,是一种被我们忽视的“低风险运动”。
而这种“生活即运动”的方式,正是高龄阶段最理想的身体活动模式。
![]()
不是所有“出门活动”都该一棒子打死。
问题出在“强度”和“环境”。
72岁以后,最怕三类“外出锻炼”:
长时间暴走式健走。
不是走一两站地那种,是“每天1万步”的执念型暴走。长时间对膝关节、踝关节的重复磨损,远远超过它们的承载能力。
![]()
登山、爬坡型高强度运动。
地形不平、气压变化、上下坡对关节和心肺的冲击都极大。很多老人爬山后出现膝盖积液、心律失常,并不少见。
气温极端条件下的晨练。
早上是血压最不稳定的时间段。尤其冬天,寒冷刺激血管收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真正科学的老年活动,不是“多”,而是“稳”。
不是“挑战极限”,而是“维持状态”。
![]()
再说一件更隐蔽的问题。
老年人外出锻炼,有时候,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孤独。
72岁以后,真正折磨人的,不是病痛,而是“无事可做”。
做家务,其实也不仅是身体活动,更是一种心智锻炼。
洗碗时你在回忆晚饭谁吃得多,扫地时你在盘算明天买什么菜。这些“琐碎”的动作,正是对抗“空心化老年”的生活策略。
![]()
而广场舞、健走、登山这些“外出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变成了对“存在感”的补偿。
这并不是说不能去跳舞散步,而是说,不要把这些活动神化成“健康的唯一解”。
真正的健康,是一种“有节制的活着”。
如果你家里有72岁以上的老人,别再一味鼓励他们去“锻炼”。
![]()
鼓励他们做饭、扫地、擦窗户,甚至养养花、种种菜——这些看似“静态”的生活,才是最自然、最安全、最可持续的养生方式。
让老人觉得“有用”,比让他们“有活力”更重要。
人老了,不怕慢,就怕摔。
不怕做得少,就怕做得猛。
健康不是靠“拼”来的,是靠“养”出来的。
![]()
说到底,我们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老年生活:
不是“延长生命”,而是“延长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家做家务,看似无趣,其实是最接近“日常真实”的锻炼方式。
而那些“高强度式”的锻炼,可能既让身体疲惫,也让风险悄悄埋下。
与其出门晒太阳,不如在厨房晒笑脸。
![]()
资料来源: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第6期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指南》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第41卷第3期:日常家务活动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