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半,65岁的王阿姨刚刚把孙子哄睡。对她来说,一天里最松快的时刻,往往也是“水杯不离手”的时刻。
王阿姨习惯临睡前多喝几大杯温开水,心里想着“多喝点儿,对肾好,血液也稀释了”,还常和邻居们分享,“这样身体才不会缺水,血液循环也更好。”可最近她夜里频繁起夜,睡眠越来越差,白天时常犯困、头脑发胀。
![]()
她很疑惑:难道睡前大量喝水反而对身体不好?一次社区义诊时,医生听完她的习惯,意味深长地说:“很多人都以为越多喝水越健康,但在睡前这个时间点上,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个看似人人都认为没坏处的小习惯,真的安全吗?又会对健康带来哪些变化?医生建议引起重视,看似普通的夜间饮水,背后可能藏着你不知道的3个转变,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都觉得“无伤大雅”,却正在无声危害健康。
睡前喝水究竟是不是“万能好习惯”?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诸多权威医学研究和流行病调查已给出答案。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成年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但明确提醒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特别在夜间。
![]()
哈佛医学院2021年一项涉及1200人的睡眠质量大数据分析显示,睡前2小时内大量喝水的参与者,夜间睡眠中断率高出未饮水组近18%。
吸收水分后,身体无法充分调控,导致膀胱压力上升,频繁起夜。这不仅影响肾脏代谢效率,还可能打乱昼夜节律,扰乱多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免疫、心血管等系统。
而且,老年人的身体代偿能力本身就较弱,肾脏过滤功能随年龄下降明显,有基础疾病者更需留意。
虽是健康基础,但频次、时机和量的控制同样关键。医学研究已指出:饮水行为的不合理,反而有损健康,而不是单纯多多益善。
![]()
夜间长期大量饮水,有这3大变化容易盲点
夜间频繁醒来,深度睡眠受损。
研究指出,平均每夜起夜2-3次的人,深度睡眠阶段总时长缩短23-38%,长期如此易致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甚至慢病风险提升。睡眠如同给身体“做维修保养”,被反复打断就像机器保养被终止,久而久之“零部件”损伤更大。
王阿姨最近觉得白天反应慢、记性差,正是不良后果的典型表现。
肾脏负担加重,诱发泌尿系统问题。
正常成年人夜间每小时尿量约为60-90毫升,若临睡前饮水500毫升以上,膀胱一次负担骤增,肾脏夜间需超常运作,耗能更多。中华医学会泌尿科分会统计:40岁以上群体,因夜间大量饮水导致夜尿症,发病率高达28.5%。
久而久之,易诱发慢性膀胱炎、尿路感染甚至影响肾功能。尤其有基础肾病或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人,更需警惕。
![]()
心脏与血压调控受干扰,危险悄然逼近。
夜间过量饮水让体内血容量短暂升高,部分高血压、心衰人群容易出现心脏负荷超标,早晨醒来血压反弹升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特别强调:心血管病患者夜间饮水应适度,避免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许多受访者并未察觉,身体其实在用“小症状”示警,比如夜间心悸、晨起头晕,都是“警报”。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晚上不能喝水了吗?”答案当然不是一刀切拒绝。而是建议大家,将饮水“分散到白天”更安全有效。
健康饮水,有科学策略
饮水总量建议1500-1700毫升/日,晚上7点后尽量少喝,仅满足口渴即可。如果口干咽燥,可小口酌饮,而不是一次性灌下大量。
养成早起、三餐前半小时适量饮水的习惯,让肾脏、心脏能合理调节。对于易起夜或泌尿系统有疾病的中老年人,更要关注夜间饮水量。
![]()
睡前如需服药,建议配合半杯温水即可。习惯温开水更利健康,避免低温或高温刺激。关注自己的个体感觉,调整饮水量,切莫盲从“多喝为好”的定式思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