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坊
生活中不少人
都有过口臭的困扰
然而即使规律刷牙仍难以避免
也许忽略了口臭的根源之一
——牙结石!
牙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饭后牙齿表面会留下含细菌的软牙垢,即牙菌斑,它由口腔细菌、食物残渣和唾液蛋白形成,且持续生长。
若牙菌斑未被彻底清洁,会逐渐增厚并吸收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质,开始“石化”变硬,形成牙结石雏形,此时仍可通过认真刷牙、用牙线清理。
不过,一旦完全钙化,便如牙齿上的硬壳,普通牙刷无法去除。牙结石增多后可能脱落,部分人以为是牙齿碎了,实则是牙结石,且脱落部分仅为少量。
为什么天天刷牙,还有牙结石?
刷牙虽能清除大部分牙菌斑,但它并非万能——关键问题在于,牙菌斑的藏身之处太多,且大多十分隐蔽。
1.牙刷够不到
牙齿和牙齿交接处的牙缝、最后磨牙的远端(靠近喉咙口)、牙龈沟(牙齿与牙龈的交界处),都是菌斑最容易躲的地方,也是我们刷牙哪怕刷得再认真,也很难100%清除的地方。
所以,即使每天早晚刷牙两次,菌斑依然能在这些角落里 “重建家园”。
2.刷牙方式不对
横着刷、太用力、时间太短、没注意角度都可能让关键区域遗漏。如果每次都只刷牙齿的外侧面,忽略了牙齿的内侧面,那等于只洗脸不洗脖子。
另外,边刷牙边刷手机几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的人明明拿着牙刷两分钟,实际刷到牙齿上的时间可能连一分钟都不到。
3.口腔环境不同
确实,有的人二十年不洗牙牙结石没多少,有的人不到半年牙结石就堆积如山,这一方面和平日的卫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与个人唾液成分有关。唾液中矿物质含量高、 pH偏碱性的人,更容易让牙菌斑钙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牙结石最容易出现在下门牙内侧、上后牙的外侧,这些位置都是唾液腺开口处,矿物质源源不断供应,堪称牙结石的“高产区”。
牙结石除了难看还能“制造口臭”
尽管很多人以为口臭是胃不好,其实大多数人口臭的原因都在嘴巴里。 最常见的其实就是伴随牙结石大量堆积的牙周炎患者。
牙结石的表面粗糙、多孔,它会吸附食物残渣,让细菌积聚。这些细菌分解蛋白质、释放出臭鸡蛋气味的硫化物,就是所谓的“口臭”。
当然,口臭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微不足道的危害,牙结石的持续存在还会刺激牙龈,让牙龈长期发炎、出血,甚至导致牙齿的松动、疼痛、牙缝变大等牙周炎表现。
日常怎么预防牙结石?
其实预防牙结石,就是在防止牙菌斑“石化”的过程。关键就在于定期阻断牙菌斑的生长、清除卫生死角。
1.正确的刷牙方式
选择使用 “巴氏刷牙法”, 关键点就是牙刷与牙齿呈45°角,轻压在牙龈沟处,短距离水平颤动。另外,也要注意牙齿内、外侧面和咬合面要“面面俱到”。
另外,刷牙的时间要足够。每次刷牙至少 2分钟已经是非常低的要求, 不信下一次刷牙给自己记个时。
2.使用牙线或牙缝刷
对于很多人来说,使用牙线这一步甚至比刷牙还要重要。牙刷几乎无法清洁牙齿和牙齿交接处的牙缝,这个位置牙菌斑也相当多,而牙线能清除牙缝间的菌斑。
可千万别怕牙线的使用会让你的牙缝变大,恰恰相反,只有牙缝干净了,牙结石少了,牙龈才会减少萎缩,也更不容易有 “缝”。
3.定期洗牙
已经形成的牙结石,任何牙膏和牙刷都刷不掉,只有通过超声波洁治(也就是我们说的“洗牙”),才能把它震除干净。并且,之所以写了“定期”两个字,是因为牙结石会持续形成,即便刚刚洗过牙,牙结石也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形成。
因此医生建议大家1~2年洗一次牙,而已经有过牙周炎诊断的病人,可以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如果发现牙结石已经大量沉着了,就要提前洗牙,并且可能还需要其他牙周基础治疗的操作。
来源:新闻坊综合科普中国、新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